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创业时代》引得大家热议,在讨论剧情的同时,许多人也开始对创业蠢蠢欲动起来。这些“创客”敢想敢做,有勇有谋,把那些常人觉得“不靠谱”的事情都做成了。在他们当中,有的自己搬砖,通过旧物改造添置家具;有的为了事业,像个超人一样战斗。很多人提到创业,就会想到成功,提到成功就想到钱。而本期的三位嘉宾,几乎都未能因为创业而暴富,但他们都创过业,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跟他们聊过之后才发现,创业不等于赚钱。创业,是为平淡无奇的人生,找到方向和幸福。
汪星宇×出去看世界,然后回到乡村创业
我将许多城市里的学生带到乡村,帮助他们用平等的心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同时也帮乡村创造一些收入,获取一些关注。
乡村笔记创办人Weibo:汪清淡需努力
原始的热爱加快了创业步伐
从复旦大学毕业,再到纽约大学读研,我学的一直是国际关系专业。在学国际关系的这些年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好多东西只要加上“国际”两个字就会变得很贵,比如说幼儿园很便宜,但国际幼儿园就很贵。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了让自己更有价值,便去做了不少国际交流。我在芬兰交换了大半年,在纽约读了两年研究生,此外,我还到泰国、韩国做过学术研究。
大半个地球绕了一圈,有趣的问题依旧有趣,每当有外国小伙伴问我“What is China like?”我都无法具体地为大家形容,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古老神秘、新潮又时尚,它是如此宽广,有许多我了解过的魅力,也有许多我看不到的美丽。
我的老家在上海郊区南汇大团,一个种水蜜桃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有我儿时最喜欢的大公鸡,小时候,我常常跟它1V1搏斗,长大了,这些温暖就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我搬去城市生活,对乡村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即便如此,我对乡村仍有着天然的热爱,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带大家一起去乡村看看。就这样,我决心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
义无反顾地付诸行动
为了帮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也为乡村发展带去支援,去年九月,我叫上了一群自己的好兄弟,劝说他们辞掉了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一起创办了一家叫“乡村笔记”的社会企业。
我将许多城市里的学生带到乡村,帮助他们用平等的心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同时也帮乡村创造一些收入,获取一些关注。
孩子们的视野是双向的。他们眼中不该只有高楼大厦、纽约巴黎,还应该有乡村田野,有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城市里的孩子不该一心只关注国际游学,因为能让自己变得更具有价值的方式,不止一种,而“乡土研学”,就是一个让城市孩子接触乡村文化、体会乡土生活的好方法。
学习是相互的,乡亲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项目了解这个光速发展的世界,我们一样可以通过他们去上一些特别的体验课,比如文学采风、社会调研、戏曲表演或者是生物科学。
我希望用基于乡土的学科导论课程和源于乡土的个人品格课程,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更多地去思考我们从乡村学到了什么。所以,哪怕当时有许多人并不理解,总觉得我应该去有高待遇、有晋升空间的公司任职,我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番创业。
创业是比谁熬得住
每次带队深入中国乡村内部之前,我必会先做一番考察。比如跟老乡同吃同住,跟他们去镇上赶集;比如到村里的中心小学支教,此外我还要抽空设计路线和联系旅店。
最初创业时,我曾住在猪圈隔壁,睡梦中时常能听见小猪“哼哧哼哧”地叫。虽说现在有了经验,知道提前去跟村委进行沟通,有了较好的居住环境,但像7天无法洗头这种事,还是会常常发生在我和团队身上。
创业真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能熬得住。
许多人知道我参加过《一站到底》,单纯地以为我事业的成功就跟回答竞赛题一样,只要有淵博的知识就能事半功倍,实则不然。其实很多事情能做成,拼的是一份坚毅、一股耐力,以及对事业的热爱。
Q
                        汪星宇×出去看世界,然后回到乡村创业
我将许多城市里的学生带到乡村,帮助他们用平等的心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同时也帮乡村创造一些收入,获取一些关注。
乡村笔记创办人Weibo:汪清淡需努力
原始的热爱加快了创业步伐
从复旦大学毕业,再到纽约大学读研,我学的一直是国际关系专业。在学国际关系的这些年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好多东西只要加上“国际”两个字就会变得很贵,比如说幼儿园很便宜,但国际幼儿园就很贵。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了让自己更有价值,便去做了不少国际交流。我在芬兰交换了大半年,在纽约读了两年研究生,此外,我还到泰国、韩国做过学术研究。
大半个地球绕了一圈,有趣的问题依旧有趣,每当有外国小伙伴问我“What is China like?”我都无法具体地为大家形容,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古老神秘、新潮又时尚,它是如此宽广,有许多我了解过的魅力,也有许多我看不到的美丽。
我的老家在上海郊区南汇大团,一个种水蜜桃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有我儿时最喜欢的大公鸡,小时候,我常常跟它1V1搏斗,长大了,这些温暖就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我搬去城市生活,对乡村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即便如此,我对乡村仍有着天然的热爱,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带大家一起去乡村看看。就这样,我决心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
义无反顾地付诸行动
为了帮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也为乡村发展带去支援,去年九月,我叫上了一群自己的好兄弟,劝说他们辞掉了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一起创办了一家叫“乡村笔记”的社会企业。
我将许多城市里的学生带到乡村,帮助他们用平等的心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同时也帮乡村创造一些收入,获取一些关注。
孩子们的视野是双向的。他们眼中不该只有高楼大厦、纽约巴黎,还应该有乡村田野,有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城市里的孩子不该一心只关注国际游学,因为能让自己变得更具有价值的方式,不止一种,而“乡土研学”,就是一个让城市孩子接触乡村文化、体会乡土生活的好方法。
学习是相互的,乡亲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项目了解这个光速发展的世界,我们一样可以通过他们去上一些特别的体验课,比如文学采风、社会调研、戏曲表演或者是生物科学。
我希望用基于乡土的学科导论课程和源于乡土的个人品格课程,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更多地去思考我们从乡村学到了什么。所以,哪怕当时有许多人并不理解,总觉得我应该去有高待遇、有晋升空间的公司任职,我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番创业。
创业是比谁熬得住
每次带队深入中国乡村内部之前,我必会先做一番考察。比如跟老乡同吃同住,跟他们去镇上赶集;比如到村里的中心小学支教,此外我还要抽空设计路线和联系旅店。
最初创业时,我曾住在猪圈隔壁,睡梦中时常能听见小猪“哼哧哼哧”地叫。虽说现在有了经验,知道提前去跟村委进行沟通,有了较好的居住环境,但像7天无法洗头这种事,还是会常常发生在我和团队身上。
创业真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能熬得住。
许多人知道我参加过《一站到底》,单纯地以为我事业的成功就跟回答竞赛题一样,只要有淵博的知识就能事半功倍,实则不然。其实很多事情能做成,拼的是一份坚毅、一股耐力,以及对事业的热爱。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