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工具性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人文性指向内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语文教学与德育,更好地推动学生不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激活范例榜样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以知识、信息为抓手进行直接灌输,而应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人物,紧扣人物的一言一行,发挥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蔺相如和廉颇从失和到和好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这一流传千古的佳话,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人在故事中的言行举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从蔺相如处处示弱的表现中,感受他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而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廉颇的负荆请罪,感受廉颇作为一名老将,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品质。
  二、深入解构寓意
  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将教学关注点聚焦于文本,在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洞察故事背后的深意,在教学中强化德育。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就通过作者父亲的话语,向读者传达了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这篇课文蕴含的哲理也十分丰富,教师不应直接将哲理呈现给学生,而应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深入解构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在含义,并在阅读中自己进行体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课文描写的落花生入手,懂得了虽然落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能为人所用,味美价廉,这种精神正是课文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学生而言,机械的“灌输式”教育,不但不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只有让学生深入感知,走进文本深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顺利渗透德育。
  三、深入把握情感
  优质的文章反映作者在时代背景下的积极认知,是作者内在心境的集中体现。发掘文本中的情愫,促使學生将意识浸润在强烈的情感状态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文本的内在价值,从而在无形之中落实德育。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语言形式,刻画了勤劳、善良、关心儿子成长的母亲形象。现在,很多学生都在“蜜罐”中长大,他们对于生活的艰辛没有丝毫体会,自然觉得幸福生活是理所应当的,这就导致学生不易产生感恩的心理。教师可以借助文本语言,让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母亲在工作中的辛劳。此时,很多学生都会被课文中的母亲感动,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学生的情感迸发之际,教师可以相机进行课堂拓展:“你想对课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学生在构思表达内容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四、积极落实认知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过于机械化、形式化,效果并不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以统整、联系和体验的方式,与红色人物进行近距离接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要能看到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五位壮士的三次选择:第一,为什么他们要接受掩护撤退的任务?第二,为什么要临时选择将敌人引上峰顶歼灭?第三,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刻选择跳崖?教师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呈现给学生后,学生就能深入五位壮士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为国牺牲的悲壮之情,从而强化内心的爱国意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看不到“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巧妙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于文本的深层内涵,为学生的体验和认知提供了资源,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小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情感的渗透,为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的意义  (一)提高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不认识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经常会问为什么。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
期刊
让学生通过閱读实践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力求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关键、重点环节给予策略上的支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不能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首先要看他对阅读有没有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不能指望学生自觉地产生阅读兴趣,又不
期刊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在人们应具备的诸多学科素养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素养之一,也就是文学素养。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对母语的运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看法。  一、以教师对
期刊
作为语言表达的符号,文字有着无尽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阅读训练和表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架起文字与表达之间的桥梁,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一、在生活中感悟文字的温度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便开启了语言表达之旅。无论是为了与他人交流还是出于阅读、倾听的需要,我们必须时刻认真倾听、模仿别人说的话,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情感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提出了两大朗读目标,第一是准确无误地朗读课文,第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声情并茂地读出内容。但是小学生的感知以形象感知为主,面对枯燥的文字他们很难提起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朗读。  一、 基于情境体验的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积累语言,领悟语言之美,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期刊
一年级的学生對字的概念不是很理解,识字、写字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并理解字的含义,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虽然教师都知道识字教学的诗歌化有许多好处,但是怎样为汉字写诗呢?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汉字本美丽,自成一首诗  中国的汉字本身就像诗一样美丽,无论是字形还是字音、字义,无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就是一首诗。
期刊
“体验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交流和分享个人所得,在反思、总结中提炼,最后将成果再次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方式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也是遵循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法,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體验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文体丰富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记叙文、科学小品文等。针对不同
期刊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真正能够吸引人的,是诗人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及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世界。学习古诗文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自主朗读,从量变转向质变  诗人在创作古诗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