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和行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可见,知行是不可分割、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没有真正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教学的旧框框、旧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背条条、考条条的学法又泯灭了学生的兴趣,因而,教育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知行分离的误区,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使之注入新的活力呢?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知行共振”实验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何谓知行共振
所谓知行共振,就是调动和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德育教育功能,共同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环境,经过严格的思想、行为训练,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认识能力,并在情感和意志的交替作用下,最终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知行共振”即“育人”的共振。
要形成共振,必须寻求共振源。我通过学习理论,与同组的老师形成共识,认识到强有力的共振源必须以坚实的理论作基础。我们教改实验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规律,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和教学论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
二、“知行共振”实验方案的实施
1、必须制定好知行共振一览表
在制定一览表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行统一目标“细目化”,即具体化。根据新目标和教材对每一节课都要有知识点、渗透点、结合点、实践活动内容及行为要求,将时间、主持人等都落到实处。
(2)操作“立体化”。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复杂、困难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校内外两个网络,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的整体系统。团结务实,形成“知行共振波”。
(3)调控“一元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各种矛盾或冲突。实验领导小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排除各种“干扰波”,使之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知导行,优化“共振幅”。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在“知行共振”实验中非常重要,必须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如下几点:
(1)课前调查,摸清学生思想脉搏,找出学生知与行中的反差,力求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品德课可读性强,联系实际紧密,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就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同时,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道德环境与教育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水平,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学生当作大人,提出操之过急或强人所难的道德要求,这种“针对性”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深入调查,召开家长、学生座谈会、对话、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情况,确诊症结,对症下药,控制“共振幅”。
(2)课堂采用“开放式”“参与式”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引起学生乐学、爱学,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使教学真正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课堂中可采用讨论法、抢答比赛等形式,师生共同释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关系,克服轻知重行和轻行重知两种倾向。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应以课堂为主,紧紧依托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以班级活动为主线,控制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次数,切忌加重学生负担,以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思想实际,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确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承受度。例如,教师根据有关教材内容在暑假布置学生办“小公民报”“家教报”“学生报”等,通过办报活动,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表达、设计、绘画等综合能力。
3、建立教改实践基地,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形成与表现良好品德的关节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践在架通知与行中的桥梁作用。
建立实践基地时必须考虑到:一是基地的典型性,二是基地的多功能性,三是基地的可承受性。
三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多功能教育基地。学生深人基地参观访问,亲身感知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踏入社会,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上了生动的一课。
4、改革考试方法,探索知行统一评价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如何对学生做出正确而公正的评价呢?我们认为:一是要注意丰富学生评价的范围和学生的能力评价,而不能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记忆的评价。二是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参照标准,采取个体差异评价方法,按教学目标评价学生进步情况,激励上进。三是调动每个学生参加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评价和互评的能力,敢于“亮相”,敢于接受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四是注意缩短评价——反馈的周期,做到动态评价为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为了评价和促使学生知行统一,我们把卷面分、能力分和行为分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先由学生自我评定,然后集体评议,最后由思品教师和班主任审核。对学用结合好,表现突出的同学还试行奖励分制。我们还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麻烦一些,但却是公正合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和实事求是的品质。这项考试方法的改革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到知行完美结台,这项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单靠思品课教师用几节课的时间是不行的,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来自合力,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一实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的考察,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和优化实践中各个环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会取得更大成绩。
一,何谓知行共振
所谓知行共振,就是调动和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德育教育功能,共同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环境,经过严格的思想、行为训练,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认识能力,并在情感和意志的交替作用下,最终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知行共振”即“育人”的共振。
要形成共振,必须寻求共振源。我通过学习理论,与同组的老师形成共识,认识到强有力的共振源必须以坚实的理论作基础。我们教改实验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规律,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和教学论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
二、“知行共振”实验方案的实施
1、必须制定好知行共振一览表
在制定一览表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行统一目标“细目化”,即具体化。根据新目标和教材对每一节课都要有知识点、渗透点、结合点、实践活动内容及行为要求,将时间、主持人等都落到实处。
(2)操作“立体化”。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复杂、困难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校内外两个网络,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的整体系统。团结务实,形成“知行共振波”。
(3)调控“一元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各种矛盾或冲突。实验领导小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排除各种“干扰波”,使之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知导行,优化“共振幅”。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在“知行共振”实验中非常重要,必须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如下几点:
(1)课前调查,摸清学生思想脉搏,找出学生知与行中的反差,力求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品德课可读性强,联系实际紧密,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就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同时,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道德环境与教育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水平,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学生当作大人,提出操之过急或强人所难的道德要求,这种“针对性”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深入调查,召开家长、学生座谈会、对话、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情况,确诊症结,对症下药,控制“共振幅”。
(2)课堂采用“开放式”“参与式”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引起学生乐学、爱学,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使教学真正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课堂中可采用讨论法、抢答比赛等形式,师生共同释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关系,克服轻知重行和轻行重知两种倾向。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应以课堂为主,紧紧依托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以班级活动为主线,控制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次数,切忌加重学生负担,以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思想实际,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确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承受度。例如,教师根据有关教材内容在暑假布置学生办“小公民报”“家教报”“学生报”等,通过办报活动,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表达、设计、绘画等综合能力。
3、建立教改实践基地,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形成与表现良好品德的关节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践在架通知与行中的桥梁作用。
建立实践基地时必须考虑到:一是基地的典型性,二是基地的多功能性,三是基地的可承受性。
三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多功能教育基地。学生深人基地参观访问,亲身感知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踏入社会,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上了生动的一课。
4、改革考试方法,探索知行统一评价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如何对学生做出正确而公正的评价呢?我们认为:一是要注意丰富学生评价的范围和学生的能力评价,而不能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记忆的评价。二是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参照标准,采取个体差异评价方法,按教学目标评价学生进步情况,激励上进。三是调动每个学生参加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评价和互评的能力,敢于“亮相”,敢于接受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四是注意缩短评价——反馈的周期,做到动态评价为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为了评价和促使学生知行统一,我们把卷面分、能力分和行为分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先由学生自我评定,然后集体评议,最后由思品教师和班主任审核。对学用结合好,表现突出的同学还试行奖励分制。我们还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麻烦一些,但却是公正合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和实事求是的品质。这项考试方法的改革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到知行完美结台,这项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单靠思品课教师用几节课的时间是不行的,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来自合力,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一实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的考察,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和优化实践中各个环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会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