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片面强调“序”所带来的影响要深思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序”的泛滥,以为找到了“序”,只要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循规蹈矩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序”成了“套路”、“系列”的代名词,语文教学陷入程式化。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诚然,语文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序”,跟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中的“序”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本身总有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框架。二是教学中总要兼顾知识的层递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设计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顺序。但是,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经历和个性来决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不必也不可能像逻辑性严密的数理化那样有线条分明、贯穿始终的序。
数理化教学一般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下去,而语文教学中,课文只是例子,教学时课堂操作就较灵活。在具体学习一篇文章时,倘若撇开教与学的前提不谈,即使是同一教师也不是非按一定的“法式”或顺序不可,常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无疑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课堂教学总要有一个大致的序,但“序”是形式的东西,过分强调“序”的训练,只能带来课堂的沉闷和乏味,影响学生语文训练的有效进行。钱梦龙等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以其打破常规、不落俗套的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当今语文教学“大家”的事实,同样证明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
蔡元培先生说:“教学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教学更应有打破常规的“序”的魄力。于漪老师在执教原统编初中第一册《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个散文单元时,按季节顺序重新排列,这样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我想,对于济南的学生来说,把《济南的冬天》放在首位,也不无道理。这样更切合学生迫切了解作者“如何写我家乡”的好奇心理乃至自豪情绪。再倘若执教者是海边长大、感到自己对大海的真情实感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对大海的描述能使学生猁真切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兴趣,不妨从《海滨仲夏夜》开讲。
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序,也并不意味着按部就班地单线独进、平均用力,更多的时候还须回过头来进行反刍式的教学。在口语学习中,一个幼儿学习说话,就是在反复感知、反复实践中实现语言的习得的。一篇优秀的课文,往往具有全息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或诵读、或联想、或模仿、或揣摩,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里很难就一定要按什么顺序,读得多了,自然悟得深,这是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
二 恪守文体教学顺序施教要反思
初中教材在文体安排上,一般是初一记叙文为主,初二说明文为主,初三议论文为主。这样安排总体上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但倘若一定要恪守这一顺序则值得反思。且不说对于记叙、说明、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的实践,学生在孩提时代并不是分先后来学的。对当代初中学生来说,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已实践着各种表达,又有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当今各种传媒的普及,使学生知识面更加开阔,思维发展快,参与感强,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乃至国内外大事道长论短。初中语文教学中议论,议论文教学的滞后,是否在有意无意之中制约了学生议论文读写能力的发展呢?茅盾在少年时代就能写出高水平的针砭时弊、评古论今的妙文,美国学生到小学四五年级就要写论文,学习自己查资料、找依据,而我们的学生课外对社会、对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谈天说地而被大人们斥为“没大没小”“不知天高地厚”,而在课堂上学到高三还写不成像样的议论文,感叹之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作为文体研究,对三种主要文体分门别类,无失条理;作为已掌握一定语文水平的教师,分类钻研教材以掌握各种文体特点,便于施教,也不无道理,但倘要对求知欲极强的正在学习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在一个学期中一种文体一种文体学以突出重点,似还有些道理,在三年中一定要分阶段来学,则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其实,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去读、去写、去实践;至于读什么、写什么并非有明显的文体先后,历代的各种文选本也是兼收并蓄。让一个刚上学的七、八童子去啃“四书五经”,已遭现代教育摒弃,但从它曾培养了一代代文化人的角度看,不无合理的成份,因为它在文体安排、教学过程中似不强调什么“序”,如果说有“序”的话,它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那就是学生实践——教师解惑——学生习得。刘国正先生在讲到自己读书心得时,强调书要看得杂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同时,每学期留出大量时间补充各种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去学习,很有成效。
可见,初中阶段学习各类体裁的文章,可有一个大致的序,却不必墨水、守。在学期教学的某一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在初中三年中,以记叙、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各类文体教学,宜同步进行,并行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知识之“序”与教学之“序”的区别要常思
一九八四年,张志公先生指出编写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时,提出“以知识为先导”。语文教学,包括学生的语言实践,离不开教材体系,离不开教材体系蕴含或揭示的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知识,如构成语言要素的语音、语汇、语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叙、议论、说明诸表达等,往往由浅入深,自易而难,从点到面,组合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现在形式上,就有一个可以感知的序,这是知识之序,它客观上要求教学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顺序。但是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既要认识知识体系的概貌,更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作用,教学的序要符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感知语言、进行语言训练的规律。因而,知识之序与教学之序往往不是同一的。教学中须对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所思考。
这里仅就初中语法教学问题作些分析。
初中语法知识多年来效果不甚理想,脱离学生运用语言实际,强调老老实实地套用教材按知识编排的序列进行教学,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语言研究,分析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性的知识,从语素到词、短语及句、再到句群的序列,无疑是科学的。但是,初中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使用最多且用得最自如、感受最深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单位,当首推单句。因而从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初中语法教学以单句教学作为切入口,无疑是较为恰当的。具体理由如次:
1、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句意,达到更好地交流的目的,这应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法教学通常是从小到大,表面上循序渐进,实际上并非如此。刚入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一般,一上来就叫他们分析单纯词、合成词,实际上是不容易的事。从学生熟悉的句子着手,让学生大致把握句子陈述的对象、陈述的内容,然后深入下去作一些句子局部的切分,以达到更好地表达句意的目的,这倒是符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的。
2、古人没有学过词不达意的分类、短语的划分等知识,照样能写出文句通顺的文章,从这侧面反映出句子在语法层面中的重要地位。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而非一粒一粒地吃,以句子为基点,下可俯视词或词的组合在句子中的地位和功能,思辨如何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严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而非一碗一碗地吃,以单句学习为起点,上可仰视句子在句子组合(句群、语段乃至全文)中的功用,又可平视修辞、逻辑等相关知识,丰富语法教学,以达到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3、在具体的教学上,语法系列中的三位一体,即词的构成、词的组合关系与句子的结构在关系上是同一的。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禄一学合成词(特别是陈述式)时觉得困难,待学习主谓句以后,回头再看就容易了,因为句子的结构关系对词的构成的理解,起到促其“顿悟”的作用。
笔者工作十多年来,尝试从单句切入,下联词和短语,上接复句的顺序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对实词、关联词语、句式变换、缩句等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基础,集中在初一完成语法基本知识教学,初二、初三结合读写实践巩固和拓展,尝到了省时高效的甜头。
总之,摆正教学之序与知识之序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序”的泛滥,以为找到了“序”,只要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循规蹈矩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序”成了“套路”、“系列”的代名词,语文教学陷入程式化。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诚然,语文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序”,跟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中的“序”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本身总有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框架。二是教学中总要兼顾知识的层递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设计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顺序。但是,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经历和个性来决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不必也不可能像逻辑性严密的数理化那样有线条分明、贯穿始终的序。
数理化教学一般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下去,而语文教学中,课文只是例子,教学时课堂操作就较灵活。在具体学习一篇文章时,倘若撇开教与学的前提不谈,即使是同一教师也不是非按一定的“法式”或顺序不可,常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无疑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课堂教学总要有一个大致的序,但“序”是形式的东西,过分强调“序”的训练,只能带来课堂的沉闷和乏味,影响学生语文训练的有效进行。钱梦龙等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以其打破常规、不落俗套的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当今语文教学“大家”的事实,同样证明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
蔡元培先生说:“教学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教学更应有打破常规的“序”的魄力。于漪老师在执教原统编初中第一册《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个散文单元时,按季节顺序重新排列,这样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我想,对于济南的学生来说,把《济南的冬天》放在首位,也不无道理。这样更切合学生迫切了解作者“如何写我家乡”的好奇心理乃至自豪情绪。再倘若执教者是海边长大、感到自己对大海的真情实感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对大海的描述能使学生猁真切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兴趣,不妨从《海滨仲夏夜》开讲。
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序,也并不意味着按部就班地单线独进、平均用力,更多的时候还须回过头来进行反刍式的教学。在口语学习中,一个幼儿学习说话,就是在反复感知、反复实践中实现语言的习得的。一篇优秀的课文,往往具有全息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或诵读、或联想、或模仿、或揣摩,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里很难就一定要按什么顺序,读得多了,自然悟得深,这是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
二 恪守文体教学顺序施教要反思
初中教材在文体安排上,一般是初一记叙文为主,初二说明文为主,初三议论文为主。这样安排总体上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但倘若一定要恪守这一顺序则值得反思。且不说对于记叙、说明、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的实践,学生在孩提时代并不是分先后来学的。对当代初中学生来说,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已实践着各种表达,又有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当今各种传媒的普及,使学生知识面更加开阔,思维发展快,参与感强,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乃至国内外大事道长论短。初中语文教学中议论,议论文教学的滞后,是否在有意无意之中制约了学生议论文读写能力的发展呢?茅盾在少年时代就能写出高水平的针砭时弊、评古论今的妙文,美国学生到小学四五年级就要写论文,学习自己查资料、找依据,而我们的学生课外对社会、对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谈天说地而被大人们斥为“没大没小”“不知天高地厚”,而在课堂上学到高三还写不成像样的议论文,感叹之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作为文体研究,对三种主要文体分门别类,无失条理;作为已掌握一定语文水平的教师,分类钻研教材以掌握各种文体特点,便于施教,也不无道理,但倘要对求知欲极强的正在学习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在一个学期中一种文体一种文体学以突出重点,似还有些道理,在三年中一定要分阶段来学,则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其实,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去读、去写、去实践;至于读什么、写什么并非有明显的文体先后,历代的各种文选本也是兼收并蓄。让一个刚上学的七、八童子去啃“四书五经”,已遭现代教育摒弃,但从它曾培养了一代代文化人的角度看,不无合理的成份,因为它在文体安排、教学过程中似不强调什么“序”,如果说有“序”的话,它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那就是学生实践——教师解惑——学生习得。刘国正先生在讲到自己读书心得时,强调书要看得杂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同时,每学期留出大量时间补充各种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去学习,很有成效。
可见,初中阶段学习各类体裁的文章,可有一个大致的序,却不必墨水、守。在学期教学的某一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在初中三年中,以记叙、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各类文体教学,宜同步进行,并行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知识之“序”与教学之“序”的区别要常思
一九八四年,张志公先生指出编写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时,提出“以知识为先导”。语文教学,包括学生的语言实践,离不开教材体系,离不开教材体系蕴含或揭示的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知识,如构成语言要素的语音、语汇、语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叙、议论、说明诸表达等,往往由浅入深,自易而难,从点到面,组合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现在形式上,就有一个可以感知的序,这是知识之序,它客观上要求教学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顺序。但是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既要认识知识体系的概貌,更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作用,教学的序要符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感知语言、进行语言训练的规律。因而,知识之序与教学之序往往不是同一的。教学中须对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所思考。
这里仅就初中语法教学问题作些分析。
初中语法知识多年来效果不甚理想,脱离学生运用语言实际,强调老老实实地套用教材按知识编排的序列进行教学,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语言研究,分析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性的知识,从语素到词、短语及句、再到句群的序列,无疑是科学的。但是,初中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使用最多且用得最自如、感受最深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单位,当首推单句。因而从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初中语法教学以单句教学作为切入口,无疑是较为恰当的。具体理由如次:
1、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句意,达到更好地交流的目的,这应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法教学通常是从小到大,表面上循序渐进,实际上并非如此。刚入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一般,一上来就叫他们分析单纯词、合成词,实际上是不容易的事。从学生熟悉的句子着手,让学生大致把握句子陈述的对象、陈述的内容,然后深入下去作一些句子局部的切分,以达到更好地表达句意的目的,这倒是符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的。
2、古人没有学过词不达意的分类、短语的划分等知识,照样能写出文句通顺的文章,从这侧面反映出句子在语法层面中的重要地位。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而非一粒一粒地吃,以句子为基点,下可俯视词或词的组合在句子中的地位和功能,思辨如何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严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而非一碗一碗地吃,以单句学习为起点,上可仰视句子在句子组合(句群、语段乃至全文)中的功用,又可平视修辞、逻辑等相关知识,丰富语法教学,以达到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3、在具体的教学上,语法系列中的三位一体,即词的构成、词的组合关系与句子的结构在关系上是同一的。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禄一学合成词(特别是陈述式)时觉得困难,待学习主谓句以后,回头再看就容易了,因为句子的结构关系对词的构成的理解,起到促其“顿悟”的作用。
笔者工作十多年来,尝试从单句切入,下联词和短语,上接复句的顺序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对实词、关联词语、句式变换、缩句等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基础,集中在初一完成语法基本知识教学,初二、初三结合读写实践巩固和拓展,尝到了省时高效的甜头。
总之,摆正教学之序与知识之序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