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逐步触摸数学的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数的意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逐步触摸分数概念的数学本质,离不开教师有清醒的教学意识和独立的教学判断。实践中,整体构建教学的“任务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分数的“多元表征”,在不断地比较与反思中,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分数意义 数学本质 概念意象 多元表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15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也是许多名师反复玩味打磨的课例。其中,有的以学生自学课本、多元辨析说理为主线开展教学;有的以单位“1”为主线展开教学;也有以分数单位的累加为主线从全新的视角构建分数的意义;还有以8颗棋子为素材带领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构建分数的意义……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名师的课例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与思考,同时也对我们形成自己清醒、独立的教学判断以强烈干扰。怎么才能取其精华而不为其所困,还在于我们的教学理解和判断,毕竟再完美的课例也一定有它的不足之处!诚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那么关于分数的意义,“我”的教学思考在哪?从“本原性教学”的视角分析,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改进?如何让学生逐步触摸分数概念的数学本质?
  思考
  1.如何让学生主动建构对单位“1”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告诉”的层面
  教学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问:“生活中,那些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自然数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能表示什么?”接着教师指出:“自然数1除了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而揭示单位“1”。这样的教学看似顺畅,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会怎么想?学生会不会觉得“老师,你想干吗?这是什么意思?”缺失了“真实问题”,教学之于学生便是一种“无意义”,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开展,在本质上只能算是灌输。显然,单位“1”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告诉”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单位“1”引入数学的内在原因!
  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定义”的水平
  3.如何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的“多元表征”,而不仅仅定格于单一的“份数”形式
  分数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实质上这涉及分数的“多元表征”。在教学中单一的表征系统有利于教师通过“比较”揭示概念,但却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所谓“多元表征”是指概念心理表征不同方面的相互渗透与必要互补。从这个角度上讲,“数轴”的教学价值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直观建立“分数数词序列”,沟通“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并且在多种表征相互转换中,更加突出分数作为一个“数”的本质。
  实践
  基于上述的教学思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整体构建“任务框架”,让学生逐步触摸分数概念的数学本质,便成为教学的应有之意。
  活动3:认识分数单位(略)
  活动4:变换单位“1”,凸显分数“比”的意义
  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单位,并进行了一些基本练习之后,教师提问:如上图,如果把第一行的4个月饼看成单位“1”,其他的月饼你会用分数表示吗?如果是把2个月饼看成单位“1”呢?1个月饼呢?
  进一步思考
  当前,教学设计理论有两种不同的设计取向:一种是从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模型,并据此来设计实际教学;另一种则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和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上述的教学可能更多偏向于后者,这样一种基于“真实问题”改进研究的教学活动,承载的是“我”对于分数意义教学的一些判断和理解。这里有“借鉴”也有“创新”,更多的可能是“整合”,可能这里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谁又能漠视这样一种“直面教学”的勇气?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通常情况下,教学都是基于文本而展开的,但是,基于文本并不能囿于文本,要从文本之中延伸到文本之外,在知识脉络的梳理、整体框架的构建、思维逻辑的发展中,跳到文本之上,最终实现对数学学科的感悟,数学学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文本 坐井观天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0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
[摘 要]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决定当前乃至以后课程改革成败最关键的问题。而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是教师,特别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的大小,也是课堂生成的空间。  [关键词]教学 课堂生成 创新思维 关注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1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多数教师认
一、引入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于如何教,而对于学科知识本身,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美国的数学教师,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在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与联系能力方面,显得很薄弱和缺乏。那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状况又如何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案例。    二、案例反思    (一)画蛇添足: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采用独立探究乘法口诀的方法教授新知,反馈时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与学在精神与理想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这一特殊渠道,使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等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具性、文化性学科。数学课堂的有效生存和数学教师的灵动睿智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
“负数的认识”我听过多次,如果要我再听,我也不会感觉有什么特别。但今天葛敏辉老师教学“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我还是在情感上有一些期待,这是源于对葛敏辉老师的了解,他是个十分善于思考的人。他会上出怎么样的“负数认识”的课呢?  课一开始,他给学生们创设了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三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数学的角度表示出这些信息。学生开始从数学的角度表示观察到的信息,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我看到葛敏辉
参与式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呢?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进行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同探讨。  一、激趣导入,激发参与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特别强调了思维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立新、通达、变格、返朴,思维的洞察和把握对接数学文化的亲和力、润泽力、凝聚力、创造力。  [关键词]思维 数学文化 亲和力 润泽力 凝聚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9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
[摘 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发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育人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科价值 工具价值 文化价值 生活价值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33  在一次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期间,我听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观摩课,印象深刻。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基本环节。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要思考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如何借导入谱写出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呢?现笔者以观赏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创设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谱写情趣的前奏  创设情境导入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因为害怕,不愿当着老师的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疑问、建议等。那么。教师用什么办法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之门呢?写数学日记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日记,是指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或者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