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发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育人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科价值 工具价值 文化价值 生活价值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33
  在一次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期间,我听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观摩课,印象深刻。上课伊始,教师出示1、3、8、10、j、k等扑克牌,问学生j和k各表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接下来,教师用3根小棒围成1个三角形后问学生:“要围成3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围4个三角形呢?”在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又问学生:“那要围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引出了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表示小棒的根数……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但细细品味,总觉得缺少了些味道。
  巧合的是,我在一次学校发展共同体教研活动中也观摩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教师在学生说出围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后,通过屏幕出示1×3、2×3、3×3、4×3等算式,并提问:“你能像这样继续写下去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一直到学生写得不耐烦了,教师问:“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这样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本身,而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我们知道,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既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质,又有卓越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重视和凸显数学学科的工具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活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凸显数学的工具价值——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策略和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我认为,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学习对后继发展有用的数学,而且要学习对从事各项活动都有用的数学,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通过数学学科的工具价值,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新版教材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以凸显数学的工具价值。作为数学课程执行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要关注并挖掘教材的学科内涵,让学生在对学习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工具价值。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两个图形(如右图)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如旋转、平移等,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进行比较。这里,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既应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习得了新知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亦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既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关注了学生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挖掘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游戏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精神、方法和语言等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育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数学趣味活动是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而数学趣味活动课是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单元实践课,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好玩的数学游戏”“数学实践活动”“有趣的数学故事”等活动,如《游戏中的数学策略》《数字与编码》《色彩中的数学》《有趣的一笔画》《奇妙的七巧板》《数学故事创编》……这样可把学生带入精彩的数学世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璀璨的数学历史长河中,有优美而和谐的黄金分割、雄伟壮丽的科学宫殿的欧几里得平面几何、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示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大家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回归数学的生活价值——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且知行合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处理好“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关系,一方面,让学生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感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对许多抽象的概括的数学术语、数学概念等,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语言将其形象地描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长方体这一概念很茫然,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看一看、摸一摸,说说文具盒有什么特征。由于文具盒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对它已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可以通过对它的描述,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思维路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抽象其的数学特征。
  数学中的算理是相当抽象和严谨的,小学生理解比较难,即使强化记忆也会常常混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沟通生活与数学算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算理。如徐长青老师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他不是让学生程式化的解答,而是伸出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数=指缝数 1”这一数量关系,将其迁移到“植树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教学,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他们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又如,教学“时、分、秒”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生活学习的情况,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吃晚饭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教学“认识方向”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八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并画一画,然后观察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画出上学的路线图。这样就摒弃了传统的作业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总之,“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并解读数学教材内在的意义,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中凸显数学的育人价值,提升数学教育教学的内在品质,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年级学生,使他们建立数的概念及培养初步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估算教学不尽如人意,陷入了种种尴尬境地。  片断一:教学“认识11~20各数”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草莓图和雨伞图,估计一下草莓和雨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愈少感到落到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应用隐性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借班上公开课时,师生彼此不熟悉,学生容易紧张与拘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坎”。这时,教师热情洋溢的课前谈话犹如春风细雨,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有效沟通,心灵距离得以
[摘 要]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原因,积极“预防”,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寻找错因 比较错例 多项思维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33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
[摘 要]通常情况下,教学都是基于文本而展开的,但是,基于文本并不能囿于文本,要从文本之中延伸到文本之外,在知识脉络的梳理、整体框架的构建、思维逻辑的发展中,跳到文本之上,最终实现对数学学科的感悟,数学学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文本 坐井观天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0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
[摘 要]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决定当前乃至以后课程改革成败最关键的问题。而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是教师,特别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的大小,也是课堂生成的空间。  [关键词]教学 课堂生成 创新思维 关注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1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多数教师认
一、引入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于如何教,而对于学科知识本身,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美国的数学教师,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在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与联系能力方面,显得很薄弱和缺乏。那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状况又如何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案例。    二、案例反思    (一)画蛇添足: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采用独立探究乘法口诀的方法教授新知,反馈时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与学在精神与理想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这一特殊渠道,使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等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具性、文化性学科。数学课堂的有效生存和数学教师的灵动睿智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
“负数的认识”我听过多次,如果要我再听,我也不会感觉有什么特别。但今天葛敏辉老师教学“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我还是在情感上有一些期待,这是源于对葛敏辉老师的了解,他是个十分善于思考的人。他会上出怎么样的“负数认识”的课呢?  课一开始,他给学生们创设了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三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数学的角度表示出这些信息。学生开始从数学的角度表示观察到的信息,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我看到葛敏辉
参与式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呢?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进行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同探讨。  一、激趣导入,激发参与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特别强调了思维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立新、通达、变格、返朴,思维的洞察和把握对接数学文化的亲和力、润泽力、凝聚力、创造力。  [关键词]思维 数学文化 亲和力 润泽力 凝聚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9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