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和科技治河、民生治河的新形势下,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商品”意识已形成共识。依据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完成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做好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水利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一、前言
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
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有成效、有生命力的一项工作,应当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节约水资源;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黄河管理事业与优质的供水服务推向新阶段,建立良好的黄河水资源供需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的治黄工作新局面。
1.河川径流迅速减少,地面水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双重威胁
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日趋严峻,河道径流水量减少。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历时高达226天,断流河长700多km。黄河上中游交界断面的头道拐河段,枯水季节的最小流量仅有几个m3/s,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枯水量;如若不考虑包钢等国有大型企业的取水要求,黄河中游也许早已出现断流。在河道水量日趋减少,城镇污水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其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
2.废污水治理设施严重滞后,监督管理不力
流域内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的相继建设,都为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工程设施严重滞后,已有设施的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一些省(区)在划分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水库的水环境功能时,不经流域机构认可,随意指定水资源的功能用途,使得跨省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有的省(区)甚至不按法定程序审批污水排放口或取水口。如此等等,都是《规划纲要》水质目标、任务难以实施的问题所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经费渠道不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就流域总体而言仍处于无序状态;国家批准设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已经20多年了,但时至今日有关法律、法规都没有真正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职能,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从流域整体而言实质上仍然处于无序状态。《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后,如若不能尽快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督管理职能,解决经费渠道问题,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仍然可能步履艰难,事倍功半。
3.现状水质污染严重,且呈迅速恶化趋势
黄河干流刘家峡至高村2863km的河段,水环境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兰州、包头两个老的污染河段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常年处于Ⅳ类;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花园口、银川等河段,水质显著下降。黄河支流污染更为严重,湟水西宁以下、汾河太原以下、大黑河呼和浩特以下、渭河宝鸡以下、洛河洛阳以下、汶河莱芜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Ⅳ~Ⅴ类状态,其中部分河段已远远劣于Ⅴ类。一些较小的支流河道已经成了排污沟。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据1996年黄河流域地面水环境质量年报,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属Ⅰ~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1.7%;Ⅳ类水质的河长占35.5%;Ⅴ类水质的河长占9.7%,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占23.1%。黄河流域68.3%的河长为Ⅳ、Ⅴ类或超Ⅴ水质,污染程度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二位(依据1997年全国环境质量公报)。黄河流域80年代初废污水排放量为21.7亿m3,1993年全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表明,废污水入河量达41.7亿m3,增加了近一倍。主要污染物COD和挥发酚分别增加了1.62和0.67倍;全流域Ⅰ、Ⅱ类水质的河长明显下降,Ⅳ、Ⅴ类及劣于Ⅴ水质的河长显著增长。80年代初的水质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目前平、枯水季节的水污染不相上下,丰水季节的水质污染也显著加重。
三、合理征收水资源费控制水资源污染和浪费
1.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
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2.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与民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艳飞.寒区水资源研究亟待“破冰”[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侯志红.首个水权转换节水工程完工黄河水实现有偿转换[N].中国改革报.2006
[3]黄河流域全球水伙伴成立[J].治黄科技信息.2005.06
关键词:黄河水利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一、前言
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
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有成效、有生命力的一项工作,应当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节约水资源;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黄河管理事业与优质的供水服务推向新阶段,建立良好的黄河水资源供需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的治黄工作新局面。
1.河川径流迅速减少,地面水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双重威胁
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日趋严峻,河道径流水量减少。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历时高达226天,断流河长700多km。黄河上中游交界断面的头道拐河段,枯水季节的最小流量仅有几个m3/s,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枯水量;如若不考虑包钢等国有大型企业的取水要求,黄河中游也许早已出现断流。在河道水量日趋减少,城镇污水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其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
2.废污水治理设施严重滞后,监督管理不力
流域内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的相继建设,都为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工程设施严重滞后,已有设施的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一些省(区)在划分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水库的水环境功能时,不经流域机构认可,随意指定水资源的功能用途,使得跨省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有的省(区)甚至不按法定程序审批污水排放口或取水口。如此等等,都是《规划纲要》水质目标、任务难以实施的问题所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经费渠道不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就流域总体而言仍处于无序状态;国家批准设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已经20多年了,但时至今日有关法律、法规都没有真正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职能,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从流域整体而言实质上仍然处于无序状态。《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后,如若不能尽快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督管理职能,解决经费渠道问题,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仍然可能步履艰难,事倍功半。
3.现状水质污染严重,且呈迅速恶化趋势
黄河干流刘家峡至高村2863km的河段,水环境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兰州、包头两个老的污染河段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常年处于Ⅳ类;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花园口、银川等河段,水质显著下降。黄河支流污染更为严重,湟水西宁以下、汾河太原以下、大黑河呼和浩特以下、渭河宝鸡以下、洛河洛阳以下、汶河莱芜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Ⅳ~Ⅴ类状态,其中部分河段已远远劣于Ⅴ类。一些较小的支流河道已经成了排污沟。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据1996年黄河流域地面水环境质量年报,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属Ⅰ~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1.7%;Ⅳ类水质的河长占35.5%;Ⅴ类水质的河长占9.7%,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占23.1%。黄河流域68.3%的河长为Ⅳ、Ⅴ类或超Ⅴ水质,污染程度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二位(依据1997年全国环境质量公报)。黄河流域80年代初废污水排放量为21.7亿m3,1993年全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表明,废污水入河量达41.7亿m3,增加了近一倍。主要污染物COD和挥发酚分别增加了1.62和0.67倍;全流域Ⅰ、Ⅱ类水质的河长明显下降,Ⅳ、Ⅴ类及劣于Ⅴ水质的河长显著增长。80年代初的水质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目前平、枯水季节的水污染不相上下,丰水季节的水质污染也显著加重。
三、合理征收水资源费控制水资源污染和浪费
1.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
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2.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与民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艳飞.寒区水资源研究亟待“破冰”[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侯志红.首个水权转换节水工程完工黄河水实现有偿转换[N].中国改革报.2006
[3]黄河流域全球水伙伴成立[J].治黄科技信息.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