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中学古典诗词之“渔”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对于中学生提高修养,了解优秀的文化典籍,充实自身底蕴,汲取文化的营养非常重要。中小学部编新教材在古典诗词的引入方面加重了比例,因而中小学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诗无达诂, 方法不止一条,使用方法要灵活,因作品而异,采用最适应的方法切入,更要注重方法的侧重与融合。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灵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常常抱怨文言诗词艰深、晦涩,缺乏学习兴趣。而学者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则有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此,我想结合中学古诗词教材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对鉴赏方法作浅显的归纳。
  一、知人论世
  “知人”包括了解作者人格、思想、精神狀态、遗传、境遇、生涯、心理等。论世,《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世”包括时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还包括年代、地理、制度、风俗等。 中学教材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屈原的《离骚》、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又如李白《赠汪伦》,在教学时须了解唐人漫游的情形,李白的爱好(一生好入名山游,好酒)、性格(不喜落泪)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应了解唐代送别的时间、路程、折柳、饮酒饯别等风俗;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需了解盛唐文人的从军边塞的昂扬精神,不至于做悲伤语读。
  在解读苏轼的诗作时,须了解苏轼的人格、情趣与爱月的喜好相结合。《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临皋闲题》中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种种关于月的诗作可以看出苏轼是心地纯洁,一片冰心,反映出来便是性情爱月,此出自本性。因此他不适合官场。爱月是他的人格的一个典型反映,而非官场不如意,才去寻消遣而爱月。恰是他纯美的性情,他才官场不如意!因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不宜从官场失意去做过度解读,不宜做牢骚语看。而更多的正是苏轼的自然审美观、人格、天人合一的映照。
  二、情感共振
  所谓情感共振,是指读者与作者共鸣。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有这样的论述:真情与兴会; 深情与至诚;悲喜与同情; 痴情与彻悟;情景与主从,傅先生在此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登高》皆是情感共振较好的典型之作。
  三、情景的想象和描述
  诗的语言是跳跃性的,需要联想衔接。鉴赏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其情景进行玩味、体验、会心、妙悟。要融进读者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思维。但不能像脱缰的野马。
  要让学生领会,必须把对情景的想象说出来,这就要借助描述。描述是一种情景教学,引人入胜。如王昌龄的《采莲曲》描述,展示采莲图景;诗歌又具含蓄之美,许多词语富于弹性、张力,甚至有一些模糊语言,全在想象。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红楼梦》的香菱学诗,关于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的理解、想象、体验、描述的道理,全都可以用到这种鉴赏的方法。 另外,想象需要体验与超越性,描绘则需要传神达意。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教学时可以加以关注。
  四、意象、意蕴、意境的会通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意象,解读诗词时要注意对意象的体悟。如关于“明月”的意象、意蕴,关于“送别”的意象,有青草(芳草)、浮云、落日、征蓬、鞍马这些,又如“杨柳”有作为春色、春意、春天,蕴离别相思、兴亡之叹、女性姿态、女色等丰富的意蕴。
  五、解说创作方法
  古典诗词在赏析时,还可以适时融入创作方法的解读。可以关注创作方法中的炼字、炼句,词作诗眼,词眼,名句的解读;关注层次结构,透视,设色,境界等这种诗中有画的创作;关注脉络交绮的写法;关注通感的运用;关注动静配合和化静为动;关注超越时空、正反对比;关注夸大失真和巧妙比喻。
  六、意趣和理趣的感悟
  诗人词人以童真、纯洁、浪漫等心灵感受、体验和妙解事物,主客之间情感沟通,因而意趣无穷。鉴赏这类作品,要分析意趣,赏析趣在何处。诗词藏哲理、道理,十分有趣,但必须“理趣”浑然,寓于形象之中,否则枯燥、概念化,因为诗词是注重形象的。注意不可强索理趣。
  七、风格体认
  诗词各有风格,如隽永、沉郁、纤巧、浓艳、冲淡、豪放、婉约、典雅、平和,每种风格的诗体赏析时要各有侧重。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词教学既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的途径之一,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观视角考量,指导学生由浅入深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兼顾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上下游,以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提出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即语言解读法、社会历史解读法和心理解读法,并以《荷塘月色》为例,阐述三种解文路径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意蕴;语言;社会历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我的教育之追求。语文教学中,我坚持“阅读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带领孩子们海量阅读、共读共写,力求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海量阅读;共读共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每天都在涛声依旧地演绎着教育的故事,但是如何从平凡中获取阅读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学生的
名字来由有意思  长安街上,天安门两侧,高高的黄瓦红墙,便是皇城墙了。红墙上开两个黄瓦拱券门,分别写着三个遒劲大字“南池子”“南长街”,这些都是民国旧迹,算来也一百年有零了。东边的是南池子,西边的是南长街。南池子再往北,是北池子,南长街往北,那自然就是北长街了。您看,北京传统的地名设置,有时就是这么直白。  其实以前更直白,这两条街干脆是一个名字。那时候就懂得共享经济了,在清代不同的地图上,一会儿
【摘要】审题是中考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笔者结合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归纳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审题;限制语;文本;引号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考试中,从看到题目到动笔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要求与问题,明确文本与问题的种种联系。笔者
【摘要】当前,学生的个体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这与丰富性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新标准、新形势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策略予以完善,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提高,进而使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到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课外;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形态在新课程标准下逐步向立体化
【摘要】阅读教学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情境课堂,抓住课文留白,给孩子一片自由畅想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运用。  【关键词】自主质疑;情境创设;课文留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自2017年9月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这样的新举措旨在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来抛砖引玉,由课堂阅讀延伸到课外阅读,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放权给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它不仅带动亲子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还推进了全民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支柱。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做好朗读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下面以我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几个片段为例,谈
【摘要】《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陋室铭》;《爱莲说》;君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语
【摘要】长久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让师生都为之头疼的事情。许多语文老师们尽管加强了写作技巧和方法方面的训练,但是学生的作文内容仍然是苍白、空洞。究其原因,这是只顾谋求写作的技巧,却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而造成的。素材是作文的生命载体,素材不足就会造成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苍白无味,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出发,养成良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