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与长街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字来由有意思


  长安街上,天安门两侧,高高的黄瓦红墙,便是皇城墙了。红墙上开两个黄瓦拱券门,分别写着三个遒劲大字“南池子”“南长街”,这些都是民国旧迹,算来也一百年有零了。东边的是南池子,西边的是南长街。南池子再往北,是北池子,南长街往北,那自然就是北长街了。您看,北京传统的地名设置,有时就是这么直白。
  其实以前更直白,这两条街干脆是一个名字。那时候就懂得共享经济了,在清代不同的地图上,一会儿两边都叫南长街、北长街,一会儿都叫南池子、北池子。只是到了民国初,要在这南边皇城墙上开洞通长安街,才要书写门楣,这才刻意区分了一下,既然俩名都叫过,那就一人一个拿去,不谢。
  清代还叫过“池街”,这是更早的称呼,或者干脆就是不同念法。北京好些地名,既没有被正式命名过,也没有写出来挂哪儿,口耳相传,约定俗成,也就会念串音。本来民间口头的地名,总含混不清,再加北京人说话滑溜得抓不住,也就各种转音,真要写出来,就各有其字。比如演乐胡同,还曾经被记为“眼药胡同”;什锦花园胡同也是从“适景园”“十景园”一路变换过来的;明代的把台大人胡同,到了后来干脆就写成了八大人胡同,而这跟驴市胡同一礼士胡同又不一样,驴市雅化为礼士,那是民国政府的讲究,这演乐变眼药,适景变什锦,把台大人变八大人,则就是转了音,漏了字儿。
  无论池子还是长街,看来都跟池街谐音,其实池子也好,长街也罢,所以被选取,那是因为凡人易解,本来就是长长的街巷嘛,甚至还会让人觉得这边应该是有水池子的。可偏偏落到地图里、字面儿上,又是池子、长街混着。更有甚者,在《宸垣识略》这么正经八百的书里,上一句还池子呢,下面就写成长街了。甚至还有东长街的说法,那就更是把两条街只区分东西,不区分名称了。说白了,在更早时代的人们眼里,这只是分列紫禁城两侧的两条功能相对单一、位置相对僻静的道路。

  而这“池街”的说法,就值得立案调查了。如果说池子长街我们还能一听就明白,那么池街就有点费劲儿了。池街又是从何而来呢?咱们还得顺藤摸瓜往前倒。
  在明代记录皇宫禁地的《明宫史》《酌中志》这些书里,还有更正规的写法“驰街”“驰道”,那是明代人的叫法,其实就是皇家马路,那时这两条道還很清静,类似于故宫里高高的宫墙夹着的“永巷”,而又比永巷更宽、更适合跑马通行,所以叫驰街、驰道。
  而且位置也特殊,在紫禁城护城河外,紧靠内皇城墙,离外皇城墙还有相当的纵深,很适合安全防卫,对于重要警卫对象的出行,这里是比较放心的所在。内皇城墙咱们另文专述,那是明代专有,清代废弛的皇城遗构,还有一段,但一般人不知道。后来承平日久,皇城防卫渐弛,天子又向来推崇个与民同乐,讲究个前朝后市,所以皇城内有了定期的宫市等等,到清代又取消明代内府二十四衙门,收缩了皇家禁地范围,皇城内有了市井生活,这东西两侧的南北驰街才变成了居住经商、功能多样的街道,于是明代很分明的驰街,便含糊成了池街、长街、池子。
  大概是这么个变迁吧,百姓口耳相传,时代沧桑变迁,肃静变为热闹,威仪范儿转而为烟火气,也就有了如今的称呼。

皇家的地界皇上的路


  根据明代宫里人记录,当时崇祯出行游景山是有专门路线的,看看下面的记录,您再亲自去原路走走,就能感受到这种变迁了。
  据《明宫史》载,崇祯皇帝游景山禁苑的线路是:出东华门和东上门,沿东卫城与东禁城之间的“驰道”北行,过东上北门,至“东长街”北口,折向西行,至北上东门外,又折向北行,入山左里门。游毕,皇帝过北上门,入玄武门返回宫中,其他人则按来时原路返回宫中。
  这“驰道”“东长街”,便是今日的北池子大街,只是当时还有各种门禁,各路段还有细分名称而已。只是不知崇祯帝最后一次去景山,是不是走的这条线儿,也真是可悲可叹。同样可叹的,是东上门、东上北门、北上东门,这些都没了,天子门庭又如何?禁卫森严又怎样?照样随着风云变幻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南北池子和南北长街上,也只剩了几座皇城寺庙和零落旧居而已。但却都是神秘而又精彩的历史遗存。
  在明代,皇城曾设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共24个为皇家服务的衙署,称为“内府二十四衙门” ,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太监便是在这些衙门里起来的。到清代,这24个衙署又被改编为内务府“七司三院”。这些机构有相当一部分就分布在南北长街及南北池子两侧。   明代用内皇城墙来屏隔这些衙门,所以才有了内皇城墙同紫禁城之间的驰街,供皇帝安全出行。后来清代开放皇城,南北池子和南北长街的内皇城墙逐渐消失,御道变通衢,衙署改了寺庙或民居店铺,驰街也就成了池子和长街。

明修皇城清修庙


  清代的皇帝爱修庙,尤其康乾盛世那些年,而且还特会改造提升。您比如说,雍正皇帝就在北池子路东混堂司澡堂旧址上建造了供奉云神的凝和庙,当年常有进京官员落脚住宿。庙址就是现在的北池子小学校,大殿及御道尚存。这位皇帝爷有意思,本来是公公们洗澡的地儿,愣给改为了云神庙,倒也不枉了澡堂子几百年云蒸雾凝的热腾劲儿。
  不止于此,雍正帝一口气修建了风云雷雨四座庙宇,昭显庙(俗称雷神庙)、宣仁庙(俗称风神庙)、凝和庙(俗称云神庙)、中南海的时应宫(宫内供奉龙神),合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
  咱们八卦一下,其中的宣仁庙(风神庙),所代表的是巽卦,宣仁庙南便是凝和庙,按卦位正在紫禁城东南,所代表的是坎卦,即表示水凝结成的云气。
  宣仁庙雍正六年敕建御题,位于北池子大街2号、4号,以前做过小学校、中医院,医者仁心,倒也不算跑题。此庙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雨神庙),可谓风雨同舟。正殿内祀风伯,后殿内祀八风神,即东北炎风、东方滔风、东南熏风、南方巨风、西南凄风、西方飓风、西北厉风和北方寒风的总称。1926年一位德国建筑师游历北京时,选取了一些照片放到他的书里,其中就有风神庙的钟楼,也许是他觉得石券拱雕花很有特色吧。

  紫禁城西边的北长街上,则是雷神庙——昭显庙,昭显庙所代表的应该是震卦,但是跑到了故宫的正西,也许是西边处于大内和西苑之间,地界狭小,不易选址,直接用了明代的旧监库址;东边则衙署民居众多,相对开敞,选址更有余裕。廟为雍正十年(1732年)建,门额御书,位于北长街71号,现仅存大殿和影壁。整座庙坐北朝南,临街外垣门则东向。现为市级文保单位,由北长街小学占用,东边的钟楼曾是少先队大队部,西边的鼓楼是体育器材室。民国时在此成立教育会,至今其墙外还有教育夹道。至于中南海时应宫,原位于紫光阁北,今已无存,龙王爷也颠儿了。但也许没走远,因为另有一说,北长街路东的福佑寺(康熙帝避痘处)后来做了雨神庙。

  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始建于顺治年间。此地最早为康熙皇帝避痘之处,也正是因为得过天花,康熙得以继承皇位,正所谓因祸得福。雍正元年拟分给宝亲王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作为王府,但他并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这个名儿跟他爷爷避痘自然是大有关系。更直白的是,大雄殿额日“慈容严在”,恭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雍正、乾隆这爷俩儿都认为康熙干古一帝,死后成佛,那牌位至今仍完好保存在故宫。
  除了这风云雷雨四座庙,故宫两侧,还有四座,总称故宫外八庙。其中静默寺在北长街上,原为关帝庙,明崇祯元年(1628年)募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原址重建为寺。民国后逐渐成了座大杂院。住在这附近的人们喜欢称它“大庙”。2005年1月这一带拆迁,静默寺有幸保存了一部分。临街的山门上还贴着上世纪80年代的瓷砖,充满了时代气息。
  再就是真武庙。南长街南口路西,明代曾有御用监。御用监是制做保管御用家具木器的所在,为了防火,建有水神真武庙。万历七年,北海琼华岛上始建于元初忽必烈时期的广寒殿倒塌,元代玉瓮“渎山大玉海”被移至御用监真武庙保存,于是真武庙又被俗称为“玉钵庵”,庵前的胡同也因此被称为“玉钵胡同”。乾隆时,一位叫三和的内务府官员发现,见诸史册的稀世珍宝大玉海竟成了道士的咸菜坛子,乾隆便特在团城上造了一座琉璃顶石亭来安放,大玉海仍完好在,但玉钵胡同已于2004年被拆除了。
  北长街路西,还有一座康熙皇帝敕赐的万寿兴隆寺,门额乃圣祖御题。寺址是明代的兵仗局,皇帝时常来这里舞刀弄枪,类似御用武器库加演武场,清亡后这里还曾是收容太监之所。而康熙皇帝幼年时,就住在万寿兴隆寺斜对面的一所宅院里避痘,便是那座福佑寺。

  最后一座就是大名鼎鼎的普度寺,山门和大殿曾还俗改民用,多年被作为副食店和粮食店使用,大殿内卖粮的人称白老道,估计是原来庙里的喇嘛。那时粮食柜台两边还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小孩儿跟妈妈一起去买粮,都揪着大人衣裳不敢撒手。普度寺在南池子路东,原是玛哈噶喇庙,这是梵语,大黑神,其实就是文殊菩萨,乃是一座喇嘛庙。元代是太乙神坛,明代是东苑的崇质宫,清初就成了多尔衮的摄政王府,有诗为证:“松林路转御河行,寂寂空垣宿乌惊。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普度寺山门为清中期和玺彩画与苏式彩画混合并存,很有特点。九开间大殿颇具清初风采,柱头上还雕有龙首,大殿前面墙体上,满布龟背瓦,且有旗人住宅风格的低台大窗和高高的须弥座,壮丽古朴,这是摄政王府的遗痕。说实话,选这地段做王府,除了多尔衮,也就乾隆当宝亲王时有这待遇,皇城内是没王府什么位置的。

能去逛逛的地儿


  明代在两驰街附近,除了衙署,还有离宫别苑,西边是西苑,也就是北海和中南海;东边则是东苑,也叫小南城、南内,就是景泰皇帝关他哥哥明英宗的地方。“阿兄南内如嫌冷,五国城中雪更寒”,这就是写景泰帝同明英宗那段典故的。景泰元年到八年,英宗被软禁于此,所居宫殿的白玉阑干也被弟弟拆了修隆福寺去了,甚至要靠皇后卖针线活度日,八年蛰伏,终于趁景泰帝病重,重登大宝,这是被史家反复咏叹的宫廷风云。当然后来搬进来的多尔衮,也没少折腾,把明代内城的原住民疏解腾退到外城,以便给八旗子弟腾地儿,就是他干的。
  普度寺的东北角,有磁器库胡同,这也是旧日皇城衙署在地名上的遗痕。“辫帅”张勋曾在此居住,复辟失败后,宅院被炮击并遭焚毁,时称“火场”,可见院子和火都非常之大。
  再往南,南池子菖蒲河上的小桥叫做“牛郎桥”,南长街织女河上的小桥则叫做“织女桥”,织女桥旁有观象台,明永乐二十二年即有,这可都是天河的配套。牛郎织女桥估计也是俗称,桥既然有这么亲密登对的命名,款式应该类似,皇家是很讲究对称的,就如同有文华殿便要有武英殿,有天安门便要有地安门。
  南池子路东还有砖石结构能够防火的皇史成,用以保存宝训实录、皇家档案,还存放过《永乐大典》。“宬”与“盛”同义,用在殿宇上仅此一家,而且还是嘉靖皇帝手书创制。这是大型的明代无梁殿建筑,为了防火而刻意避开了木头,室内有高2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但如今从大门开始,相当一部分建筑被住户占用,拥挤凌乱,属于一点就着的火灾隐患区,这不是开历史玩笑吗?

  普度寺和皇史宬之外,还能探访的小南城遗存,就是普胜寺了。寺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又称十达子庙,清顺治八年(1651年)敕建,为清初所建三大寺之一。乾隆九年及四十一年重修。此处为清初蒙古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1915年后即为欧美同学会会址,至今一仍其旧。当年在梁敦彦先生(首届会长)的倡议下,由会员集资2000两白银,购得南河沿街口的普胜寺——十鞑子庙,拆修后建立。普胜寺的两块卧碑,很可能是皇史宬那两块明代卧碑改刻的,如今普胜寺这两块碑在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有考证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寻访一下。普胜寺附近还有飞虹桥,传说汉白玉雕花栏板上,满是海中珍奇,精美绝伦,是三宝太监下茜洋时带回来的。

  其實要说这两条大街上的著名景点,还得是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也就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和太庙,左祖右社,社稷坛开门在南长街,太庙开门在南池子,这两处的好那是三言两语说不尽的,单说这两处的妙。社稷坛和太庙的后身,临紫禁城护城河,坐在长椅上,眺望着高而玲珑的角楼,沧桑的城墙,那份沉静和惬意是不消说的。社稷坛内还有圆明园的精美石雕,大门内保卫和平坊前的喷泉上,汉白玉座正是从圆明园涵秋馆仙人承露台上取来,不知何时被扔在了某处绿地上。而从东单大街上拆来的向德国赔罪的克林德牌楼,如今则是保卫和平坊了,这中间还叫过“公理战胜”坊,那是纪念一战胜利,一鼓作气拆了屈辱的克林德牌楼,改建于此的。对比老照片,克林德牌楼被拆时有部分构件损毁,中山公园的牌楼变得小而简略了。而这些汉白玉构件,则来自天坛东侧一个叫四块玉的地方,那真就是明永乐时修天坛剩下的四块汉白玉啊,只是如今已是绿地,不再有昔日的四块玉了。太庙的大殿乃是明初原构,紫禁城三大殿反复烧过好多次,如太和殿早已是缩小版的清代建筑,跟明代的汉白玉基座比例略有失调,而太庙则不然,您现场一看便知。您可知道,这左祖右社里,一直住着居民,直到最近,才陆续迁出,虽是狭隘平房,却也是皇城胜景之中难得的居处。

皇城不止帝王家


  说到居所,除了皇帝家的,还有平民百姓的胡同院落,当年南池子改造,曾引起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甚至主事者都试图保住这片历史街区,却最终输给了开发,几百所院落消失,保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多处而已。由禁地而为市井,又改造为“四合楼”,未来还将如何,只有后人目击记述了。
  至于南端的菖蒲河公园,则是近年景观提升的结果,在硕果仅存的南侧皇城墙背后,蜿蜒曲折,多少重现了昔日皇城别苑的风情,只是少了飞虹桥和小南城的贵戚贤达,多了游人访客,至于古迹,还要到公园外去找寻,近年也是越来越难寻旧痕了。这里原有东银丝胡同,在东长安街红墙北侧,是呈东西走向的小胡同,多为棚户矮房。至今老住户还依民国时旧称,称之为银丝沟,因胡同细长且傍有水沟而得名,其实那臭水沟就是菖蒲河,还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头条。胡同于2002年后拆除,成为菖蒲河公园的一部分。即使住了一辈子的老户,估计也再难分出门庭院落了,今日立此存照,留待将来唏嘘。

前清民国的名人旧事


  最后再扯点前清民国的旧事,老舍先生的父亲,就战殁在南长街上。他是防守天安门的正红旗护军,负重伤挣扎到南长街的南恒裕粮食店里,最后尸首都没找到,而老舍先生则曾在北长街的雷神庙教育会工作,不知走过南长街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那是在1 923年。而同一年,家住南长街的梁思成,在附近一场游行中出了车祸,地点就在南长街拱门处,一条左腿从此留下残疾。林海音也住过南长街,就在社稷坛西门对面。晚年的她回忆道:“小方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夏季正是一个天然的大凉棚,覆盖着全院。大的孩子在树阴下玩沙土,奶妈宋妈抱着咪咪(女儿)坐在临街的门槛上卖呆儿。”这些前朝旧事都已是过眼云烟。
  南北池子也不得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曾设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內,李大钊、鲁迅等人都曾在这个小院中担任过编辑。曾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活动的胡适,就曾住过南池子大街的缎库胡同8号,青年毛泽东亦曾登门拜访。建国后,叶剑英、罗瑞卿、黄克诚、李德生、张云逸等也都曾在此居住。
  您瞧,就只是昔日皇城内的两条通道,就衍生出这么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遗存,哪怕是居民住户,抑或专家学者,都不一定能尽得其中奥妙,关于皇城,就更有不少要做的有趣探奇,让我们慢慢寻访。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结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情,目前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笔者从2019年杭州市高三一模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试题考查角度出发,窥探试题现状,批判性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以期未来的测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科学性。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分析;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7A Unit1中,我们学了年龄的表达法,“我十二岁”,英语是“I am twelve. ”。其实英语中有关年龄的表达还有以下几种。  (一)他们都是十二岁。  1.Tom is twelve.  2.Mike is twelve years old.   3.Jack is twelve years of age.  4.Amy is at the age of twelve.  (二)他们快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主线,使学生在读中有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心灵相通。语言的感受最初来自读,立足点在于读,读中感悟,读中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情境;点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节好课的主要特征,评价一堂课,主要
【摘要】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受限,想象事物充满天马行空的趣味思维,然而很难形成思维的逻辑性,思考问题呈现碎片化,在头脑中想象事物时,常形成一个模糊的轮廓,不能具体地表述出来。这也就使得小学作文中,文字苍白无力,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的机会。教师应意识到小学生本身的优势,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模式,研究并创新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扩展想象空间,创作出富有趣味、生活气息的高质量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口语交际教学近几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与传统“听说”教学不同,它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口语互动行为。然而目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视不足、目标意识不强、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说明,通过分析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第一学段(1—2年级)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是时代所需,也是推动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利用网络资源参与教育教学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互联网也是当今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相关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互联网环境下的沟通媒 介——校讯通在教育教學中的应用来谈谈互联网对
【摘要】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它讲述了丑小鸭怎样变成漂亮的天鹅。这个童话故事,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例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所能够达到的理解与感悟的程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丑小鸭;童话;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丑小鸭》被编写进了不同版本
左宗棠是清末重臣,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身后声名却几度浮沉。  1885年夏秋,74岁高龄的左宗棠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闽海军务,不料病逝于福州。清政府一直缅怀、歌颂这位中兴名臣的伟大功绩。但辛亥革命前夕,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的核心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清政府服务的汉族官员,尤其是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一概成为“汉奸”“叛徒”。抗战八年,同仇敌忾,左宗棠的功业,再受瞩目。后来,
【摘要】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观视角考量,指导学生由浅入深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兼顾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上下游,以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提出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即语言解读法、社会历史解读法和心理解读法,并以《荷塘月色》为例,阐述三种解文路径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意蕴;语言;社会历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我的教育之追求。语文教学中,我坚持“阅读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带领孩子们海量阅读、共读共写,力求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海量阅读;共读共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每天都在涛声依旧地演绎着教育的故事,但是如何从平凡中获取阅读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