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孔子既有思想家的广博和深刻,又有教育家的智慧和艺术。“游春”,不是风景上的浅层次意义——“春游”,我们可以从《孔子游春》中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语境品味和理解“温文尔雅”等词语,引导学生归纳描写春景和水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的个性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体会水的含义以及孔子的教育智慧和浓浓师生情。
  重难点是理解孔子关于水的论述以及弟子立志的教育过程。
  一、以孔子地位为激发点,引发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孔子博大精深,其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孔子的认知,然后对孔子的生平以及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讲述。同时适时介绍我国在美国、韩国等世界范围内开设几千家孔子学院的盛况。当下,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学习孔子。这一环节的教学明确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激起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学习的“愤悱”状态。
  二、以故事内容为生长点,把握课文重点
  课文内容较长,我先是进行一段配乐朗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所描写的诗意情景中,借助音乐和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听完后,我激发学生对出现在眼前景色的叙述以及个人主观上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悟和想法,并学习用对应文章的词语进行概括,从而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赏景、论水、谈志。泗水河畔的景色描写优美,但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是上课所要讲解的主体。而故事的主旨,即课文重点论水和谈志才是我们课堂需要细细消化和感悟的主体。对于泗水春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引入情境,带领学生读一遍,把握描写春景的技法,然后切入到课文主旨部分的学习。
  三、以文与人交流为核心点,实现多重对话
  本课重难点教学中,我致力于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心灵对话,同内外世界的对话,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而,让文本的思想内涵与外延鲜活起来。
  重难点之一,孔子论水。
  采用步骤:先是通过画面的优美展示,教师精准语言的描绘,再现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沉思的情与景,引导学生随着孔子的论述,进入情境。然后出示《荀子》中与课文相应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突出文本的厚重,激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从侧面帮助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并且结合日常观察、思考,凭借个人的独特生活经验,交流发表自己对孔子心目中关于对水的理解。最后,拓展情境,由泗水之境,延伸到碧波荡漾的洪泽湖,浩瀚无边的长江,奔腾不止的淮河水,波澜壮阔的南海,引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发表自己新鲜的见解。如水浩瀚无边,包容万物,像君子一样有博大的胸怀;水不知疲倦,一路欢歌,像君子一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一拓展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有文本的体验,又有个人生命的感悟,看是解读水,实则是在观照自身,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交融点。
  重难点之二,孔子谈志。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赞美水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表达出孔子内心的世界,即论水的真正意图:希望弟子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从个人体验与思考中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再次强化文本,即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讨论从子路和颜回所表达的志向中看各自的人物个性,充分领悟子路和颜回都明白孔子话中的内涵,即像水一样,有着水的崇高品格;同时加深了文本的理解深度。随即延伸过渡到学生表达自己的志向或为人的品格,你想准备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志向。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句子,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进一步体会孔子儒家学派的“仁爱”思想,让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落实。
  王利,教师,现居江苏盱眙。
其他文献
历代诸家评南唐后主李煜词,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多评价很高,尤推崇其“真”。无论是展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前期帝王生活,还是表现寄人篱下,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囚徒经历,他的词贯穿始终的是真性情——真情不变是词心。  一  在后主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收录其词三十三首,詹安泰《李景李煜词》收录三十四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有写宫庭宴乐生活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这才是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持续探索、实践和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着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答案,培养思维的优良品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下历来重视对于自身的反思。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有关反思的名言警句。作为一名一线的年轻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不易,感受到教学实践是一项值得深入反思的艺术。   孔子发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感慨,乃是对于反思过程中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完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对于自身反思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调把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化提高课堂效度呢?我认为首先需要科学掌握学情。  所谓学情,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渡”,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2.了解什么是“伏笔”及其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此种技法。  3.引导学生了解“照应”的相关知识,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在了解“伏笔”和“照应”的基础上,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法。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灵活的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技法。  【技法指导】  一、过渡  文章是以段为构成单位的。一篇文章只有把每个段落连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字、词、句的运用。语文中的一个成语、一种修辞或一个句子都可以丰富生活用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情操的熏陶和品格的修炼,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
面对作文,学生哀叹不已;枯燥之文,教师批阅痛苦不堪。学生生活越来越幸福,作文却越来越难写。我们认为,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就能使他们痛快作文。  一、狠抓素质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首抓基础训练,以求达到下列目的:  (一)培养写作情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写作教学,总会让很多老师蹙眉叹气,甚至叫苦连天。教师改作文、讲作文,辛苦耕耘,但有时上完一学期的课再看看学生写的作文,就会产生一种“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怎么就白忙一场、不见长进呢?反思之余,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甚至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行。  一、一维思考——开垦写作兴趣的土壤(基础)  为了不让语文的写作教学走进死胡同,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改革创新,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红花还得绿叶扶”,说明一个人本领再高,也离不开群众的帮助。但谚语的作用不限于此,其实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谚语,并且有很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下面就以小说《西游记》为例谈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