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字、词、句的运用。语文中的一个成语、一种修辞或一个句子都可以丰富生活用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情操的熏陶和品格的修炼,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
  语文课程正是这种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受益者和集成者。基于这个原因,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体现并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人文性体现在文本思想对学生的感染上
  语文课程中选入的文章大都凝聚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者的智慧精华,对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至关重要。教学中除了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意趣,针对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赤壁赋》中,客人对人生短暂、世人渺小的悲叹也可看作是诗人因被贬而产生的悲哀情绪。一代英雄曹操于今看来也杳无踪迹何况是我等被贬之人。但在苏轼的回答中又能看出他善于从超脱的角度看待人世的旷达与乐观。由此借题发挥,可教育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应积极乐观。在文章的阅读中形成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亦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二、语文工具性体现在学生实践活动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是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主要承载体。语文素养深厚的学生必定是集听说读写评等能力的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能为高考增添助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正是工具性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能够为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平台。演讲、辩论需有好口才和灵敏的思维,经常在课堂中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实践语文的工具性。
  李镇西老师在《我的教育心》一书中提到,他常常组织学生去校区周围调查寻找商店错别字的使用情况。在活动中,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辨别能力。有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语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践类活动使语文重归生活,也使语文工具性得到了实现。
  三、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是和谐统一的。学生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或课外活动,同时,学生的素质涵养又可保证课堂或课外活动有序高效进行。如辩论或演讲活动不仅需要好口才,更需要有丰厚广博的文学知识、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作支撑。
  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时并不能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会出现失衡状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是为了考试,拿成绩,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语文课堂就成了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工具性都难以保证,更别提人文性。尽管现在有课堂改革的趋势,有些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展示表达的空间,如我校的“335课堂”,即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四、结语
  为改变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失衡的僵局,我们必须从课程内部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只有对其涵盖的丰富文化进行趣味性的挖掘,才能保证语文工具性的很好实施。
  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对重点字词和人物性格的考查外,默写其中经典语句也是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学生容易在字词上出现问题,字形写不准确。如果单单考虑语文的工具性,不厌其烦的训练学生识记、练习,终究不是长期之策,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方法。但若能从汉字的构成方法上去讲解,根据“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构字方法分析字形,便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当然字形的记忆也会随之加深。如“槊”上下结构的形声字,“朔”表音,“木”表形,代表其是木制的桨。这样分析,学生的错误率便会降低。
  语文教学必须工具性和人文性齐头并进发展,才能使其不偏废一方,而有所发展继承,否则,语文便失去了它独特的精神魅力。
  刘建军,教师,现居山西怀仁。
其他文献
进入高三以后,时间越来越紧张,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很多学校、老师都没有开设阅读课。但我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备考的基础,开设一定量的阅读课有益无害。   一、为什么要开阅读课   1、开设阅读课是打破高中备考现状,提高高考阅读题解题能力的根本手段。   高考阅读题是横在学生和老师面前的一道难关,为了有效地突破这道难关,许多高三老师都会搜集大量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突破”,他们从“命题特点”、“解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在说明完成一件事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后期整个学习过程的准备工作,对学习行为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被改变的一些学习行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易于养成和巩固这一特点,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从写字、听课和勇于质疑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些教学实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侧翼支持,因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实践等原因,指导工作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修课,“这里有草,随便吃”;还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讲座课,搞“一言堂”,生怕学生找不到“草”吃或误服“毒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说都偏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怎么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呢?我们认为
就名著阅读,我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入手,从激发初中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下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语文名著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
历代诸家评南唐后主李煜词,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多评价很高,尤推崇其“真”。无论是展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前期帝王生活,还是表现寄人篱下,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囚徒经历,他的词贯穿始终的是真性情——真情不变是词心。  一  在后主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收录其词三十三首,詹安泰《李景李煜词》收录三十四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有写宫庭宴乐生活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这才是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持续探索、实践和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着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答案,培养思维的优良品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下历来重视对于自身的反思。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有关反思的名言警句。作为一名一线的年轻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不易,感受到教学实践是一项值得深入反思的艺术。   孔子发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感慨,乃是对于反思过程中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完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对于自身反思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调把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化提高课堂效度呢?我认为首先需要科学掌握学情。  所谓学情,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渡”,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2.了解什么是“伏笔”及其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此种技法。  3.引导学生了解“照应”的相关知识,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在了解“伏笔”和“照应”的基础上,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法。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灵活的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技法。  【技法指导】  一、过渡  文章是以段为构成单位的。一篇文章只有把每个段落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