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多维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写作教学,总会让很多老师蹙眉叹气,甚至叫苦连天。教师改作文、讲作文,辛苦耕耘,但有时上完一学期的课再看看学生写的作文,就会产生一种“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怎么就白忙一场、不见长进呢?反思之余,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甚至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行。
  一、一维思考——开垦写作兴趣的土壤(基础)
  为了不让语文的写作教学走进死胡同,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改革创新,用细致耐心的工作去培植学生兴趣的土壤。
  首先,兴趣在生活中。当代中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感染,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视听手段,已经拥有大量生活信息。新旧观念在他们的脑中碰撞,如果我们用适宜(或形式或题材)的作文引导他们,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其次,兴趣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知识,体味思想,感受引人入胜的意境、美好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与运用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兴趣在体验、获得表扬和赞许中。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学生真正学了,自身才能发展。我们要创建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创新知识的课堂和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二、二维思考——创造主体写作的空间(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思想观点永远是个体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结果,它有着强烈的个人标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允许个性创作,不能要求“千人一面”。
  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和个性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并交流。创设多维的、个性化的思维空间,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连锁共鸣的多元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三、三维思考——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立体进行)
  先前我上写作课,习惯于把题目或材料留给学生,做一下简明扼要的提示后,便由学生自由发挥。可学生常常为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头痛,内容空洞,不具体,更不会“画龙点睛”。那该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于是有了“设置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做法。有时,我会让同学表演个小品,让其他同学描写这个过程;有时,让同学演讲,其他同学写自己的感想。
  高一时,最该被保护和重视的,就是学生对学习一切的兴趣,包括作文。我将作文教学,由大变小,化整为零。把作文由课堂,回归生活。“我以我眼看我友”“我以我眼看我师”“我以我眼看我班”“我以我眼看我校”,从学生最根本的学校生活开始,带领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这一阶段,应该避免大张旗鼓地上作文课,而是以短小精悍的活动形式去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高二时,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去分析,开始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认识。这个时期,教师要逐步辅以写法的指导,尝试多种表达方式,使用修辞方法等要求。由片段文章进入到完整小文章再到整文阶段。但在高二年级,教师依旧需要注重保护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作文的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
  高三年级是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学生无论在素材还是语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层面。在这一年中,以考代练,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考试作文的种种要求。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坚持写作(长远发展)
  在我的课上,大家推举的作文受好评多的同学最有发言权,我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声音,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学生的作文,从某个层面来说就是倾听不同思想的声音。还有,树立名人写作成功和演讲成功的典例,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求“成功”是人类的共有的天性。在写作教学中,老师的讲解、点拨都要以鼓励为主,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我很庆幸我能找到一条让我专注着走下去的路。生活中的诗意文心可以长出兴趣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孟庆珍,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其他文献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侧翼支持,因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实践等原因,指导工作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修课,“这里有草,随便吃”;还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讲座课,搞“一言堂”,生怕学生找不到“草”吃或误服“毒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说都偏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怎么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呢?我们认为
就名著阅读,我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入手,从激发初中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下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语文名著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
历代诸家评南唐后主李煜词,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多评价很高,尤推崇其“真”。无论是展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前期帝王生活,还是表现寄人篱下,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囚徒经历,他的词贯穿始终的是真性情——真情不变是词心。  一  在后主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收录其词三十三首,詹安泰《李景李煜词》收录三十四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有写宫庭宴乐生活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这才是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持续探索、实践和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着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答案,培养思维的优良品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下历来重视对于自身的反思。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有关反思的名言警句。作为一名一线的年轻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不易,感受到教学实践是一项值得深入反思的艺术。   孔子发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感慨,乃是对于反思过程中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完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对于自身反思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调把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化提高课堂效度呢?我认为首先需要科学掌握学情。  所谓学情,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渡”,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2.了解什么是“伏笔”及其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此种技法。  3.引导学生了解“照应”的相关知识,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在了解“伏笔”和“照应”的基础上,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法。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灵活的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技法。  【技法指导】  一、过渡  文章是以段为构成单位的。一篇文章只有把每个段落连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字、词、句的运用。语文中的一个成语、一种修辞或一个句子都可以丰富生活用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情操的熏陶和品格的修炼,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
面对作文,学生哀叹不已;枯燥之文,教师批阅痛苦不堪。学生生活越来越幸福,作文却越来越难写。我们认为,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就能使他们痛快作文。  一、狠抓素质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首抓基础训练,以求达到下列目的:  (一)培养写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