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高中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9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审美情趣出现问题。一些学生课上课下,彻夜不眠、如饥似渴阅读的要么是滥造类小说,要么是卡通漫画书,更有八卦娱乐杂志与报刊。(三)内心缺少写作愿望使学生作文思路混乱,表意含混不清。很少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写作,作文往往是例行公事,或是各处摘抄拼凑,或是胡编一通,或者干脆不写。作文教学的处境甚为艰难,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经典诵读和高中作文教学结合,打造健康作文生态环境
  针对学生作文现状,我在教学中试着将诵读经典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打造良好的写作生态环境,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大部分内容是国学经典中的美文,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种文体。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历代名篇等经典文章,涉及历史变迁,世情百态、哲人先贤,骚人墨客。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修养,从而积淀大量的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作文时言之无物的难题。
  此外,诵读教学本就是我国传统经典学习法,《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言、语”;孔子要求其弟子要“诵诗三百”,而新课程教材设置模块二表达交流部分,也有“口语交际”板块,专门在诵读方面有具体要求。故而将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还能为其作文提供健康的作文环境、丰富的作文素材以及经典的作文范本。
  二、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落实“赏、思、诵”三个环节
  黎锦熙先生认为诵读必然要经过“耳治”“目治”“口治”最后到“手治”的阶段,也就是说要想作文“得心应手”,必须先诵读大量的模范文章,使之“声入通心”,建立起标准的语言模式,这样文章也就写得好了。
  我在教学中选择内容经典,篇幅较短,诵读技巧相对比较简单的文本材料,比如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等这样的经典诗词,采用配乐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方式,让学生先感觉纯美的诗境,升华情感,进入诗境之中,并带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再模仿诵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不抹煞学生的个性化诵读,可以选择学生示范诵读,为了激发更多不愿张口,不敢张口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群体诵读。这一教学要注意:随着诵读教学的深入,要不断改变范读方式,可以采用点名器,随机抽取学生范读,避免诵读教学成为个别学生展示的平台。
  三、以经典诵读为依托进行文章写作指导
  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个整体,如果脱离文本单纯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只是空洞的说教。古人之所以能“下笔如有神”,是因为大量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的名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剪裁、语言风格上都有写作的示范性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从而自觉建立文章的“骨架血肉”意识。如在教学《过秦论》一文时,我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用了大量篇幅写秦之崛起,却只用几十字写秦灭亡,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其好处在哪里?”设置此问是想让学生体会作文结构安排要注意以中心为宗,详略得当。并在结束时总结: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以中心论点为本,剪裁论据,这样文章才会有层次,否则文章就会没有条理,文脉不清。除此以外,在诵读经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整体评价经典诗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从而形成理想的写作境界,再指导学生从模仿开始,借鉴经典的语言,试着把这些精妙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门而入”,一番修炼后“破门而出”。
  国学经典记载着我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通过加强对其的诵读教学,既能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窘境,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叶萍,教师,现居四川乐山。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启发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多“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自己除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了。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觉得“生活”不知如何面对,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到“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悟”即“感悟”也就是有所感而
“用教材教”是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了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课教师在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的时候
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在如何有效利用早读课程中,仍需进一步的努力。众所周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清晨一些识记类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记忆。因此高效地开发利用语文早读课对语文等课程有着重要意义。  1.高三语文早读课现状  由于语文早读范围过于宽泛,加上多数学校对高三早读目标的构建缺乏有效的组织,缺乏教师的有效规范和指引,未能对早读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自由选择早读项目,致使语文早读目标模糊,
周记是训练记叙文的主阵地,怎样利用周记有效训练记叙文写作是很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自由写,老师批改并选佳作评讲。这种做法有它的优点,但不足也显而易见,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没真正动起来。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学初我校特级教师杨锦全的一堂周记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杨老师的实验班共有58名学生,周记是一周一展,一
进入高三以后,时间越来越紧张,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很多学校、老师都没有开设阅读课。但我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备考的基础,开设一定量的阅读课有益无害。   一、为什么要开阅读课   1、开设阅读课是打破高中备考现状,提高高考阅读题解题能力的根本手段。   高考阅读题是横在学生和老师面前的一道难关,为了有效地突破这道难关,许多高三老师都会搜集大量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突破”,他们从“命题特点”、“解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在说明完成一件事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后期整个学习过程的准备工作,对学习行为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被改变的一些学习行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易于养成和巩固这一特点,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从写字、听课和勇于质疑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些教学实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侧翼支持,因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实践等原因,指导工作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修课,“这里有草,随便吃”;还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讲座课,搞“一言堂”,生怕学生找不到“草”吃或误服“毒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说都偏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怎么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呢?我们认为
就名著阅读,我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入手,从激发初中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下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语文名著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
历代诸家评南唐后主李煜词,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大多评价很高,尤推崇其“真”。无论是展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前期帝王生活,还是表现寄人篱下,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囚徒经历,他的词贯穿始终的是真性情——真情不变是词心。  一  在后主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收录其词三十三首,詹安泰《李景李煜词》收录三十四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有写宫庭宴乐生活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是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这才是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持续探索、实践和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着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答案,培养思维的优良品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