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阅读力的小学语文模块学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力,即学生阅读的能力,指在阅读过程中所包含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复杂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外化表现主要有:迅速把握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把信息与生活关联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转化语言表达的能力。
  模块学习,是指师生在了解模块内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等课堂学习模型,运用导读、聊读、比较读、群文读等阅读教学方式,建构模块,达到培植阅读力的目的。
  一、建模,重构学习内容
  1.聚焦课内建模
  (1)任务模块。这是指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模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如以“开心辞典”的形式组合进行词语训练形成学习模块,递进式了解有些词写法相同、读音与意思不同,同音词或近音词的意思不同,词语字序颠倒意思或相近或完全不同,让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词语规律。
  (2)单元模块。这是指尊重教材单元本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而组建的模块。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突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就可以以此为主题层级开展模块学习:《静夜思》朗读得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夜色》学习迁移朗读方法,学习“读准停顿、读懂关键词语的意思”;《端午粽》学习掌握“短语连读、读出韵味”等方法;《彩虹》阅读习得“读好反问句、读出想象”等方法。
  (3)主题模块。这是指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以相关主题(如“母爱”“坚韧”等)组合教材文本形成模块。如教学“百折不挠”模块时,比较《天火之谜》《诺贝尔》实验场景的描写,揣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咏三叹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学写人物小传,并认识《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文体和文中精神。
  (4)重组模块。这是指为了培植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以时令、节气或者写法等方面重组相似的教材文本形成的模块。如将《月光启蒙》和《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景物描写组成学习模块,想象、品味其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在阅读过程中迁移运用,练习景物描写,领悟文本表达的效果。
  2.聚焦课外建模
  (1)作者作品模块。如在高年级组建李白系列诗歌模块,从经典选文《三打白骨精》到整本书《西游记》阅读模块等。以《三打白骨精》的阅读为引子,习得相关文本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2)主题作品模块。这是指以相关主题(如“春”“茶文化”等)整合课外文本形成模块。如以“春”为主题组建,形成“春之色”“春之音”“春之韵”等文本学习模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春天。
  (3)体裁作品模块。这是指课程重构建模,如低年级识字语感模块、中年级审美情趣模块、高年级鉴赏批评模块。针对学生不同年段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建立不同的学习模块。如组建《林冲棒打洪教头》和“武松打虎”中的“打斗”片段形成学习模块,通过朗读揣摩两人的鲜明个性,进一步揣摩经典文本的表达魅力。
  (4)整本书模块。这是指以经典书目为主,一本书就是一个模块,开展名著导读、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阅读活动。如以“谈论什么是英雄本色”为话题品读《史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无论哪种模型构建,都要思考目标与方式,更要思考以下内容:教材内的文本能不能打破,打破的依据是什么?教材外的文本如何构建?是从内容上构建,还是从内容实施上构建?总之,“建模”要指向语文课程建设,“模块”材料要更好地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植,要更丰富、更便捷、更好转换、更有意义。
  二、学模,变革学习形态
  1.变革课型
  (1)“1”:整本书阅读。主要操作有:导读,激起阅读期待;共读,深化阅读感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如阅读《草房子》,首先通过封面观察、内容简介、读者评价等激趣;在共读阶段,让学生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友读法;在读后的交流阶段,组织策略有:竞猜问答创设氛围,点击人物寻找原型,心心相印互相对话,精彩回放激发情感等。
  (2)“1 1”:两课比较学。主要操作是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中学习。如以《广玉兰》和《夹竹桃》为例,在“闻其香、赏其形、品其韵”的阅读过程中品析词句、培养审美情趣。
  (3)“1 X”:一课带多课。一课得法,多课迁移,汇集成一种阅读能力。如“读好长句子”是一种阅读能力,它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多篇课文的阅读中习得。如《静夜思》的朗读教学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凭借主问题“李白在思念故乡的什么”入境移情,读出古诗情感;《夜色》的教学中,抓住“读准停顿、读懂词语、读出省略”等训练点,迁移前一课“联系生活”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端午粽》的教学,开展了“短语连读、读出情感”等朗读训练;《彩虹》则侧重指导“读出反问语气”和“读出想象”……在破译词句密码的基础上,学生阅读能力层层提升。
  (4)“X X”:几课组织学。(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图)
  模块学习推进流程
  在整体感知课上,学生凭借导读单相互检查字音字形,朗读课文片段,扫除阅读障碍,并合作概括文本梗概,梳理文章脉络。最为关键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模块学习主题,围绕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为设计研读预案服务。组合研读课中,凭借师生共同提炼的学习主题组合文本,采用聊读等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立体拓展课则主要在教材文本的阅读基础上找到生长点,引进课外文本展开群文略读,进一步提升阅读力。特色分享课是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开展学习模块相关文本的吟诵、赏读等阅读活动,巩固阅读力。
  2.变革阅读课教与学的方式
  (1)语境契合的教學方式。如在“组合研读”课型中实施“聊读”: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循着学生的理解路径,边聊边读,以聊促读。在师生共同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组织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生成聊点,展开对话,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对文本形式、情感、价值等的认知、理解和体悟中,从而丰富语言要素、激活语言思维、丰满语言形式、提升语言表达、形成语言组块,促进儿童阅读力的生成和发展。其操作流程为:聊中建模—产生聊点—聊读对话—形成组块。
  (2)语感提升的教学方式。如在“组合研读”课型中实施“比较读”: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删减、整合等手段,将两篇或多篇文本组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学习模块,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其围绕一种阅读能力,在阅读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作家作品时再次运用比较的方法研读文本,提升语感。
  (3)语用迁移的教学方式。如在“立体拓展”课型中实施“群文读”: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开展多文本阅读学习,得法课内、迁移课外,让学生从“学课文”到“学阅读”。
  当然,模块的组建和模块内涵下阅读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双向的,可以“方式”牵引“教学”,也可以“教学”倒逼“方式”,还可以双向沟通。
  还有模块学习也要体现课内阅读的聚约性和课外阅读的弥散性,要处理好国家课程的经典性、系统性和模块教学的创造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由于整体的、集约的模块学习环境的存在,学生的语言要素可以通过语言思维转换成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围绕语意形成语言组块。这样的学习丰富了语言要素,激活了言语思维,丰满了语言形式,发展了语言表达,达到了培植阅读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培植阅读力:小学语文模块教学深度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出来,既不是背诵课文,也不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而是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材料进行表达的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并依据学生的语言特点以及能力阶梯,把复述的要素循序渐进地编排在教材中。其中,低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支架完成复述,中年级要求学生从学习详细复述逐步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由此可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实中不少教师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的效率很低。要真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通过课内导读的形式,将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其中,课外阅读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猜节日。这是什么节?  生:中秋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元宵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有很多有趣的别称,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端阳节、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 浴兰节、诗人节 ……  师:端午节这天,你们家要做什么?  生:我们家要吃粽子。  生:我们老家要赛龙舟。  师:(出示图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还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可见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视的。根据课标要求,统编本教材结合学生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特征,在五、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教学中分别编排了一次想象习作的练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千方百计促就业    3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就妙在诗已入画,画已融诗。如何让学生在古诗的诗情画意中朗读触景、驻足悟情、欣赏习语、流连鉴美、汲取养分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多维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只有多元解读,才能深度建构理想的教学境界,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汲取我国诗词文化的营养。  一、从诗人视角探究人品气节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编者所编选的诗词价值,用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去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性情。  一、诵读,在涵泳中感知诗词音韵  1.恬静咏吟,贴合诗歌语言节奏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更是教师促进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重要手段。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将朗读声音的高低分为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VR/AR/MR、微课等互联网 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 ”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购物等生活。有专家表示,随着学校观念的转变,教育已开始尝试“互联网 ”的教学形式,尽管步伐不大,但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互联网 教育
《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久,靠得是什么?大无畏的勇气,超凡的智慧,使鲁滨孙枯木逢春、绝处逢生。这是一本教人学会生存的书。如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养料,如何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先人的哲思与智慧,最终化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呢?为此我引导学生阅读后深思“如何学会生存”。  一、激趣导入,认识鲁滨孙,建构主题  看封面插图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学生大胆猜想构建了主人公的不同
在低年级阶段,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在识字教学中,若教学方法呆板,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抄写、默写生字,则学生必然会对识字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识字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识字活动。这样不仅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更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