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走向古诗教学理想境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mour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就妙在诗已入画,画已融诗。如何让学生在古诗的诗情画意中朗读触景、驻足悟情、欣赏习语、流连鉴美、汲取养分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多维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只有多元解读,才能深度建构理想的教学境界,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汲取我国诗词文化的营养。
  一、从诗人视角探究人品气节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表达,因此,诗品出于人品,诗人的思想、品格决定着作品的思想、风格。
  《墨梅》的作者是元代诗人王冕,是吴敬梓笔下的“名流”。在五年级时学生已学过课文《少年王冕》,知道王冕出身贫寒,从小便替人放牛,边放牛边自学,最终自学成才,成为诗人、画家。他也曾希望走科举之路,却因当时的元朝统治者蔑视汉人而屡试不第,在看透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后,决意不再做官,拒绝达官贵人的出仕邀请,晚年隐居于山中,盖草屋三间,种梅花千枝。他种梅、画梅又咏梅,题屋名“梅花屋”,自号为“梅花屋主”。
  王冕不愿为官,宁愿过以画易米的清苦生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是人们对王冕人品、诗品的赞美。读着诗,品着人,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王冕就站在眼前。
  在开头导入诗歌之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段关于王冕爱梅、画梅、咏梅的介绍,激起了学生的自主质疑——为什么王冕那么爱梅?王冕爱梅是否与其他诗人爱梅是一样的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始走进诗歌,走近诗人。教学终了,学生终于明白,因为梅花是如此淡雅,就如王冕是如此淡泊,梅花是如此清香恰似王冕是如此清正,梅就是王冕,王冕就是梅,梅是王冕人格气节的象征。
  二、从文化视角追寻诗画意境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隐藏着时代的背景,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去解读作品,发掘作品中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發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
  元代题画诗最为兴盛,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墨梅》这首题画诗,并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精神的痕迹呢?
  在解读文本时,我最先关注到的就是“洗砚池”这个典故。课堂上稍稍点拨后,学生便能想到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虽然没有继续展开对王冕勤学画面的想象,但相信在学生的心间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诗作画的情景。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对画的鉴赏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在欣赏画时,我在悠悠古琴声中配以对此画的解读:“你看一枝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这么精妙的语言配以这么优美的画作,相信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方面的熏陶,在艺术方面也一定会有些许的感触。不知不觉,学生浸润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的则是诗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精神,浓浓的文化意蕴流淌于他们心间。
  三、从儿童视角注意化难为易
  儿童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自己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教育的立场应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达到预设的目标。将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但有的教师却在追求深度解读文本时迷失了方向,造成了过度解读。发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必须从学生立场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作出有效选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适度引导。
  在解读《墨梅》时,结合资料,我找到了许多可以教给学生的“点”,但最终还是决定从学生的现有认识和经验出发作出取舍,并化难为易,教给他们“比照”之法,将画、诗、人三者结合起来比较对照,去探究感悟,赋予儿童话语权,做到既能深入又能浅出。
  品读古诗时,我请学生思考:“诗是一幅画,画在诗句中,也在我们的想象中,通过诗句中描写梅花的关键字词,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梅花?并写一写自己的想象。”学生通过想象,看到的是梅花用淡墨点染,极富有韵致,且姿态各异,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花朵在枝头的分布也极富有韵律,仿若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再看着王冕清润洒脱、生机盎然的《墨梅图》,学生读之、诵之,入情入境。接着引入“比照”学习方法,则是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我根据学生学习本首诗的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画外之意,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引导他们将诗与人比照,找到了墨梅与王冕的相同之处,将画与人比照,找到了王冕只画一枝梅花又用淡墨点染的用意,最终发现诗、画、人三者浑然一体,诗人将自己一生的风骨都融入了诗画中,这样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如此设计、引导,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想象画面,是给学生以具象的表达。比照之法,可以领悟诗人的高风亮节,进行一次精神的穿越。
  四、从语言视角品味诗词之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古典诗词中汲取语言的精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读到“个个花开”这平淡无奇的四个字,只是一个叠词,一个“花开”,却能神奇地让人在头脑中盛开出一朵又一朵的美丽精致的梅花,尽显诗词本色,让人觉得意蕴无穷,想象无限。那梅花缀满枝头,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有的只是鼓鼓的一点……细看那盛开的五片花瓣,小巧玲珑,组在一起有说不尽的韵致。“淡墨痕”三字,只让人感觉淡淡墨色却韵味无穷,似又能闻到“满乾坤的清气”。简约、朴素的诗句中有着传神之笔,“淡”“清”“满”三字让梅花的特点跃然纸上,又传递着诗人的情怀,震撼着读者的心。教学时我正是抓这几个字作为点,以此带动了对全诗的整体感悟,使学生自然品悟到诗品、画品、人品,同时也体会到了古诗的言简意丰、神凝言简。
  其次,由于年代久远,同一首诗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墨梅》就有“个个花开”与“朵朵花开”、“只留清气”与“只流清气”的不同版本。在请学生说说课前对本诗关键字词的了解时,有一学生谈道:“我通过预习了解到,个个就是朵朵的意思。”我相机请他们比较“个个”与“朵朵”,有的学生说“个个”就是“朵朵”,有的学生说“个个”读起来更响亮些。更有的说:“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吗?”接着,学生又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流”更好,因为“流”有流淌之意,带着一种动感,想象着清新淡雅的画面,仿佛真能闻到一股清香之气。而“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于是我也告诉他们,在语文中,根据表达意思、情感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眼,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应该注意的。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教师只有多元解读古诗文本,深度构建古诗课堂教学,才能打造灵动课堂,走向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使学生爱上古诗课,爱上祖国的优秀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崇文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语感应当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发展学生的语音感,通过品析发展学生的语义感,通过辨析发展学生的语法感。通过语感培養,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语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灵敏、丰富的感受。语感具体表现为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在学习中,字、词、句、段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教师应该引导
六年前,我曾在班级中开展积累诗词的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以每日背一首诗的速度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四年级背完了《宋词三百首》。但限于手段单一,效果不是很理想。前边背诵,后边遗忘。后来已读中学的他们,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感慨有二:一是大量积累,减轻了他们中学的课业负担;二是忽视遗忘规律,不曾常常温故知新。我深刻了解到:坚持让学生积累是对的,但遵循遗忘规律也迫在眉睫。  接手现在这个班级,我更坚定了继续让
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上将语文要素与课标前后呼应,在二年级就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到了三年级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逐步提出了“提高默读速度”的要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有《司马光》《掌声》《灰雀》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课标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出发,采取多种形式
广东省中山市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13万个    据广东省中山市劳动保障局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培训劳动力3.34万人,实现就业3.82万人,其中,新增就业岗位2.13万个。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中山市有2.3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4.1%,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3%,较去年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五大险种参保总人数达到46
研究性习作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习作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课内与课外的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感知,在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协作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当前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研究性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明确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主题,但是由于缺乏立体化的教学、规范化的引导,造成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教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出来,既不是背诵课文,也不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而是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材料进行表达的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并依据学生的语言特点以及能力阶梯,把复述的要素循序渐进地编排在教材中。其中,低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支架完成复述,中年级要求学生从学习详细复述逐步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由此可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实中不少教师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的效率很低。要真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通过课内导读的形式,将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其中,课外阅读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猜节日。这是什么节?  生:中秋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元宵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有很多有趣的别称,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端阳节、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 浴兰节、诗人节 ……  师:端午节这天,你们家要做什么?  生:我们家要吃粽子。  生:我们老家要赛龙舟。  师:(出示图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还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可见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视的。根据课标要求,统编本教材结合学生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特征,在五、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教学中分别编排了一次想象习作的练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千方百计促就业    3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