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教研方式的转变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学科的教研方式必须以教师的成长为价值取向,突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意志。我市小学品德学科区域教研转变角色,做服务教师的智者,做教师教研原动力的激发者,做追求实效的实践者。创新教研方式,以“三微”“三精”的方式追求内涵,凸显效益。
  关键词:角色 教研方式 创新
  县级教研室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基层的教育业务部门和教研机构。如果说县教研室是一个研究机构,那么教研员就是一个最基层、离课堂和教师都最近的研究者;如果说县教研室是一个管理机构,那么教研员就是把上级教研部门的要求和决策传达给学校和教师的纽带。可见,教研室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我市教育局要求教研室把区域教研活动定位于“四基于”,着力于“四点”。“四基于”就是基于重心下移的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基于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四点”就是以课堂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着眼点,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为生长点。作为小学品德学科教研员,我努力转变角色,创新区域学科的教研方式。
  一、角色转型,做服务教师的智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室的工作性质、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发生转变,一线教师们不再仅仅是教研成果的执行者和消化者,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践行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二是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教研的基本价值是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实践第一”是出发点和根本点。作为学科教研员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服务型的智者,具体而言就是学校教学的研究者、教学现实的知情者、课程教材的建设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1 学海无涯,做新知识、新理论的汲取者。
  我认识到,作为教研员,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以前瞻的思想与理念引领学科。教研员不能满足于“员”,而要努力成为“家”。要努力学习,从“埋头行走”走向“仰望星空”,变学科意识为课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区域课程建设的领导力,高效地指导学科教研工作。为了引领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我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研究并实践品德学科教学的改革。提出“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源泉,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互动是品德教学的策略”的小学品德教学观。我依据小学生认知以及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初步探索出“联(勾联整合)、悟(体验内化)、探(合作探究)、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
  2 指导引领,注重激励。
  三棱镜能将一束普通的光线放大、折射成五彩夺目的光线。教研员如果具备三棱镜的魔力,就可以让任何一个心中有光的人都愿意接近,并能将那些光束折射出多彩的光芒。我在教研活动中努力使自己具有“三棱镜”的魔力,善于去发现、培养学科骨干,放大他们的优点。比如评课,我注意激励,尤其是对于一些刚踏上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课堂的评价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和否定。我努力做到“优点谈足,缺点抓准”,唤醒“胜任内驱力”。优点谈足,要能合情合理地满足被评老师受赞誉的需要,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强做好教学工作的自信心;缺点抓得准,让被评者心悦诚服。我还注意“评出特色,点出创新”,激发“创新内驱力”。评出优点,可以对教师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点出特色,可以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还可唤起其他老师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3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在培养教师、提高自身的过程中,我整合各方的力量,做“五台高手”(上得了讲台,登得上前台,建得起舞台,把得住擂台,坐得住后台)。首先争取上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品德学科是大家眼中的“小学科”,为了给老师们争取更多的机会,我积极向教研室、教育局领导宣传、争取,在各级竞赛、评比中多争取名额,让更多的老师有参赛的机会。其次,邀请更高一级的教研专业人员来我市指导。每学期我都邀请苏州市级品德学科教研员来指导,或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讲座培训,或个人面对面进行辅导,或针对科研问题咨询交流。再次,我还借助兄弟县市区骨干教师的力量,邀请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名师来作指导,开展友好县市的交流活动。
  二、关注内需,做教师教研原动力的激发者
  “内求说”是中国古代一些哲学家的论断,意思是向内心探求。它启示我们,教研活动也应该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使“要我研”变为“我要研”,教研活动应该是老师们获得成长、体现自主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我在组织全市的教研活动时,做到“三个基于”,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原动力。
  1 基于成长的价值取向。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状态,是一种围绕核心价值观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当然,成长需要“成长动力”的支持,“成长动力”来自于生命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与某些外部条件相关联。我以“一转三式”让老师们获得成长的体验,形成成长的动力。“一转”就是引导一部分教师把专业意向转向品德课程,或者转为品德专职教师,把教研的兴奋点转移到品德课程,成长为品德教学的骨干,在全市以及学校教研活动中起引领作用。“三式”则是对具体对象分类、分层,并加以引导培养的方式。
  2 基于主体的角色定位。
  在教研活动中我首先做到维护教师的“三权”。使他们成为主角。一是规则制定权,包括教研活动的组织过程、评价方式等,都充分听取品德老师、尤其是中心组成员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二是话题确定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话题都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调查表的形式充分征集研讨主题:三是话语权,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点评,我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心声,尊重个性化的思考与建议。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我再引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对问题的分析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进行连环跟进的指导与研究。
  3 基于“有我”的研究意愿。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因此,“有我”应该是教研的关键。为此,我在教研活动做到“三以”:一是以研究教学生活实现有我。以“教学生活”为研究的内容,关注学生、解读教材、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等都成为着力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将研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二是以行为跟进实现有我。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将获得的感受和启发化作行为跟进,得到成长。三是以自我表达实现有我。引导教师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用自己的话语阐述 教育现象、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与风格。
  三、求微求精,做追求实效的实践者
  在教研的方式方法上,我注重从实际出发,着力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在“三微”和“三精”上下功夫。
  1 微型、细微、微格,“三微”中求深度。
  教师的教研活动应该以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为主,因此,我以“三微”引导教师力求深度研究。一是微型课题。就是引导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展开“短平快”的研究。它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与提高教师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让教师在充实而快乐的实践中提升生命质量。二是细微枝节。以往听评课,老师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都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很少关注。我组织教师开展“关注我们的教学细节”的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其中的教学奥秘。三是微格研究。课堂观察就是一种微格研究,是精致化教研活动。我针对师生课堂行为开展了“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课堂理答的有效性”“学生参与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活动,从观察前量表的斟酌设计、课堂观察的有序分工到观后素材的统计、效果分析,无一不体现了精致化的教研活动过程。课堂观察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反思的过程,不仅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也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课后交流既是听课者的集体反思,更是开课者的个人反思。这种精致化的活动改变了教研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态度。
  2 精心、精细、精深,“三精”中求精度。
  为切实改变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粗放化、随意性的问题,我力求做到教研活动“三精”,使教研活动更精致。一是组织精心。教研活动要实现有效。需要我们教研员精心组织,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与内容。比如我在组织品德学科核心组教师活动时多以论坛、沙龙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个性化阐述。而对于青年教师则多采用案例式、同课异构等研讨方式。二是过程精细。我精心设计活动,引导教师全程参与。活动前,要求教师提前熟悉听课的内容,如提前分析教材、了解课时目标等,并根据活动主题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了解这一研究主题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存在的不足等。活动中,以分组交流、教师代表交流或每人填写听课评议表的形式。为每位教师评课议课提供机会。在活动后,利用QQ群、论坛的形式对本次活动或研讨主题开展后续讨论,弥补了现场研讨时空和参与人数不足的劣势,有效拓展了教研空间。三是思维精深。一次好的教研活动是老师们思维碰撞、认识提高的过程,而要获得提高,必须积极思维、深入钻研。在活动中,我跟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关起门来是一家,所以不说两家话。”引导老师深思熟虑,评课者做到善于追根溯源,善于归因,就听课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思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授课者在接受建议后能做到行为的跟进,对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深度反省、理性提炼,有的甚至还进行二度修改,努力提升自己。我们教研活动的精深还体现在研究的主题有一定深度和宽度。新课程要求教师变学科意识为课程意识,教师们必须跳出学科教学意识的传统狭小范畴,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教研角色的转变,催生了教研方式的创新,更给老师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研究学科的窗,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发展,使教研员找到了“自我”,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中也发展了“自我”。
其他文献
【摘 要】盘溪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盘龙文化”。它以“寻、学、做”为课程建设的关键词,创设“文化寻根”“盘门人物”和“民间三艺”三大课程;营造“雅、静、美”的校园环境;以“乐、艺、戏”充实学生的社团活动;同时辅以“研、培、谨”的组织保障机制,促使师生共同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盘龙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
【摘要】注重工具性,轻视人文性,忽视学习者的情绪反应是英语教学中的不争之实,外研社版《新维度英语》第六册Unit 4 I am angry涉及情绪管理的四个方面:自我意知、自我管理、社会意知及关系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据此帮助学生实现情绪管理,并彰显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多元目标英语;课堂现状;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
[摘 要] 某位数学大师语,“不善于归纳总结的课堂是‘形散且神散’的课堂,善于归纳总结的数学课堂是‘虽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 由此可见,一堂好的数学课缺少不了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总结. 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深度、有潜力的课堂.  [关键词] 归纳总结;落实双基;坐标求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求符合一定条件点的坐标”这一知识方法既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的基础,也是高中
洪泽县第二中学,我十年来曾多次与它相遇,也曾侧面感受过它发展中的无奈、艰难与欣慰。我支持它就以“第二中学”为课题,进行些实实在在的探索。它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基地中唯一的“第二中学”。它不像有些显赫的名校,总让我有一种陌生的距离感,它让我有关基础教育的一些粗浅文字,获得了些隐隐约约的回应。每每与贝校长或长或短的晤面,他的一些真诚朴素的想法,想法中自然流淌着的教育智慧,他的骨子里坚
【设计理念】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学习的本能,这是一种生物学特性。这就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自己能学习。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儿童真正的学习场。  1.让儿童在课堂上活动。  《可能性》是需要安排学生活动的一种教学内容。我们首先就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而不是一味采用讲授或示范的教法。其次,要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活动的价值体现在能否完成教
【摘 要】“行政班 走班”的教育改革探索是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创举,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仍然实行行政班教学的基础上,社团、校本课程则实施走班教学。在课程资源和配套设施上,每个教室都为学生配备橱柜;在教学管理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把“泰微课”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在管理考核上,学校建立巡课管理制度、教学班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行政班 走班”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
笔者于2005年7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赴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国际语言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修学培训。杜伦大学提供的“教师发展课程(Teachers Development Course)”使我在语言水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收益颇多,在十多所公立、私立中小学的现场参观、课堂观摩及参与的知识讲座等也让我对英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更为直观
【摘 要】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选取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少年王冕》两篇“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缺点和困难”这类母爱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的母爱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但也存在“过分完美、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人化倾向较浓”的问题。其实,母爱应多给孩子们坚强后盾似的平凡感动。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母爱解读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秉承语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
主持人语  当下,绘本正日益成为小学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资源。站在课堂,手捧绘本,师生会有怎样的绘本阅读体验?英语阅读素养又何以在课堂生根、生长?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是阅读教学改进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小学英语课程品质的重要途径。南京市的英语教研团队以课题“小学英语‘多模态’阅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引领,以自主创编的小学英语系列绘本为载体,努力提升小学英语课程品质和学生的阅读素养。课题组设
【摘 要】新时期,教师应建构共同的教育信仰——“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这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诉求,是师生成长的企盼。建立这一教育信仰的策略是:认真学习经典,全面架构教育,积极实践信仰,努力反思实践。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仰;学校;共同学习;地方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18-03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