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的足迹学龙的精神做龙的传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盘溪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盘龙文化”。它以“寻、学、做”为课程建设的关键词,创设“文化寻根”“盘门人物”和“民间三艺”三大课程;营造“雅、静、美”的校园环境;以“乐、艺、戏”充实学生的社团活动;同时辅以“研、培、谨”的组织保障机制,促使师生共同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盘龙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72-02
  【作者简介】蔡晓瑛,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校长,一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坐落在苏州美影千年的古盘门边,创建于1915年,常年守望姑苏区的南大门。悠久的办校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助推学校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原动力。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暖暖的春风吹拂到这座百年老校,给老校注入勃勃生机。2014年,我们加入到了“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的大家庭中,在近两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省教育厅基教处、市教育局基教处教育专家的多次业务指导,得到区教育局在经费投入、项目建设等多方位的关心支持,以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切入口,通过创设鲜明的特色环境,注重教学方式变革,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建设丰富的学生社团,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背景
  苏州这座水城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密集的水路枢纽连接着全国东西南北,打开八方城门迎来五湖四海的宾客,经济的繁荣,南北文化的碰撞,让当时的苏州迈入鼎盛时期。而今的苏州有一种城市精神叫“融和”,它更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盘溪中心小学就诞生于这样的水城,它位于姑苏城南盘门。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厌越。”古运河的分支盘溪从学校门前潺潺流过。这里,龙盘水陆,古盘门的坚守凝固了时光;古运河环绕,曲水流觞,折射出灵动智慧的光辉。卧龙街、蟠龙桥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独特的地域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盘门和运河,坚守又灵动,孕育了“小盘龙文化”。
  二、“小盘龙文化”课程
  (一)寻、学、做,形成特色课程模型与主要内容
  “小盘龙文化”课程以“抱朴出新”的校训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志远笃行、朴直灵动的盘小学子。课程模型分成三个板块:寻龙的足迹;学龙的精神;做龙的传人。
  1.寻龙的足迹:创设“文化寻根”课程。
  千年文明浸润岁月,积淀下厚重的历史。走访名胜古迹,探寻龙的足迹,从寻根出发走向未来。探寻盘门、胥门、瑞光塔、吴门桥、蟠龙桥、文庙、卧龙街、古运河等历史古迹,我们以三年级为起始年级,共分8单元,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5~6课时,其中包括1次校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开展访问活动、探究活动,完成考察报告。
  2.学龙的精神:创设“盘门人物”课程。
  盘门脚下运河奔流,吴门桥畔人文荟萃。了解盘门人物,感悟龙的精神,从思辨追寻走向未来。伍子胥、范仲淹等古代名人,盘门的民间艺人章维伟、徐荣兴等,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围绕1个人物,2-3课时,通过“名人故事”“盘门诗词”“艺人故事”“非遗实录”“与名人对话”等章节,以讲故事、读经典、写感受、辩论会等孩子们喜爱的形式,用盘门人物所传递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品质。
  3.做龙的传人:创设民间“三艺”课程。
  学习民间体育、民间工艺、民乐的技能,传统与时尚辉映,争当龙的传人,从民间传统走向未来。全校每周五集中开设民间“三艺”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老师通过选拔统筹等方式将每一位学生编入各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民间三艺”有非遗的传统,来自于民间,也有时尚创意的元素,来自于孩子们。它培养了孩子们的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雅、静、美,营造优美的课程教学环境
  校园及四周宁静幽雅,无形中呈现一种飘逸出尘、闲适安详的美。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身心自有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品格、道德操行等心理特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
  (三)乐、艺、戏,充实多姿的学生社团活动
  每周五“小盘龙欢乐时光”社团活动:民间体育有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踩高跷、转陀螺、滚铁箍、赛龙舟;民乐有舞龙、琵琶、扬琴、民歌、民族舞;民间工艺有棕编、剪纸、面人、画扇面等等;信息、美文鉴赏、足球也融入了民间元素,民间传承与时尚创新交相辉映。学艺过程本身需要动手动脑,考验孩子们的耐心和毅力;民间体育既有运动时对体能的考验,更需要孩子们合作完成。社团活动注重实践体验,锻炼了孩子们的创造、合作、耐挫、创新能力,也让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四)研、培、谨,打造完整的机制组织保障
  1.课程师资建设。
  我们成立了小盘龙特色文化的课题小组,以学校主课题《民间艺术融入学校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活动为载体,开展教科研活动。外聘内培相结合,所有课程的教师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以集体的智慧创编了《小盘龙在行动》《吟诵经典》《初学扬琴》《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趣味剪纸》《欢乐足球》等校本教材。
  2.创建互动平台。
  建立师生互动的资源平台,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素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师生实现共享。我们又在校园网站上开发了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平台,活跃校级互动的交流平台。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给予我校大力支持,我们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小组,开展教育科研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挖深两校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施能力。
  三、课程建设成果
  1.形成共识,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变化。
  我们始终坚持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融会贯通,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制定完整的课程规划和分年段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创编课程教材,完善评价体系。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让特色文化成果充分运用于其他学科中。课程建设中,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启迪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教师允许学生失败,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真诚赞美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和谐,闪现智慧;在实践的历练中发展自我,锻炼意志。
  2.注重过程,初步构建过程性评价框架。
  设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心路、展示学生作品、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评价侧重于学生是否付出应有的努力,与最初的自己比较是否在进步,在碰到困难时如何处理学与玩的关系,能有多长时间的坚持等等。同时我们形成一套分年段的“小盘龙之星”评价目标,平时有小盘龙班级排行榜、班级明星榜,期末会评选出各类“小盘龙之星”百余名,并进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孩子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3.水到渠成,点滴积累师生共同成绩。
  教师在项目实施中依托共建校、名师工作室,开展互动对话、沙龙等活动,拓展了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他们在与學生的互动中,更能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盘溪小学倾力打造“龙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绳”采飞扬》《特殊的寒假作业》等等新闻报道陆续出炉,省市媒体刊物纷纷对我校基地建设成果进行了宣传。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乡土艺术的校本化实施,传承民间剪纸技艺,让学生透过质朴的“俗”,来追求高雅的美,根植“雅美”的人生愿望和生活情趣,激发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作为课程开发,寻找其根系,培植其新芽,延展其枝叶,采撷其果实,修炼其魂魄,从而有效地实现继承、发扬与创新。  【关键词】民间剪纸;传承教育;课程回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
笔者于2010年3月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和培训后,被孔子学院总部派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笔者的儿子子涵也于同年7月来到美国,借读于孟菲斯大学附小二年级。入学时,他的英语阅读水平测试仅有0.9分,而美国二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应在2.0—3.0之间。两个月后他的英语阅读水平为1.4,5个月后他达到了2.2,8个月后他与全班同学参加了全美斯坦福学业成绩考试,成绩以百分位数计,他数学位列99,阅读
【设计理念】  “年、月、日”属于“常见的量”中的一个内容,这是一节典型的常识性内容教学课。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对年、月、日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经验往往比较零碎、不系统。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年、月、日”的知识点多且有点散,所以这节课的问题设计也容易过多而凌乱。我认为,教学
学校名片  觅渡桥畔曲水流觞,秋白故居燕上云梢,依于斯并融于斯的觅渡桥小学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最繁华的延陵西路北侧。这是一所创办于1841年的百年老校;1905年,名为武进县公立冠英小学堂,提出“勤谨”校训,谱就校歌《冠英学堂堂歌》;1951年,更名为觅渡桥小学,沿用至今;2010年,开始集团化办学,辐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从“冠英”的“冠冕群英”到“觅渡”的“寻觅超越”,这里走出了卓尔不群的书生领
【关键词】近似数;表征;建模;数学思维;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56-03  【课前思考】  《近似数》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在此,教材第一次正式提出近似数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较大数的近似数。按照瞻前顾后、提前渗透的编排原则,2014年秋之后的苏教版新教材在正式学习近似数之前就安排了相
【摘 要】《张謇教育文论选注》一书让我们特别地关注到张謇独特而可贵的“教育人格”,从“深挚而坚忍的教育情志”“务实而创新的教育实践”“宏富而精警的教育思想”三个维度对张謇教育人格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同时也对他“精英治理”“精英办学”的局限性提出了个人的见解,这为今天谋求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张謇;教育文论;选注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
19年间,一个乏善可陈的苏州教育洼地发展为一块引领潮流的苏州教育高地,苏州工业园区的教育者们打造了一个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样本。秉承着内外兼修、开放圆融的发展特质,今天的园区教育已建立起了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珠教育、社会教育的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现代化大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呈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质量效益普遍提高、办学特色各有所长、国际融合鲜明突出的崭新局面,成为苏州乃
【摘 要】理想的教育来自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来自理想的管理。学校管理的理想在于胸怀“人”的目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实施对“人”的管理,实现“人”的最大增值。为此,必须建立“人是最高目的”的信仰,推崇“为了完整的人”的理念,恪守“尊重人的天性”的法则。  【关键词】人的教育 学校管理 理想  朱永新先生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道:“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做到匀称、美观。  2.认识“鸟”“隹”两个偏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认识六种鸟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汉字文化,探究构字规律,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欣赏视频,感受汉字文化  1.欣赏视频。  播放中国文化宣传片中的《汉字》,主要内容是汉字的演变过程。  2.大家看
1  本刊记者:宋局长,您好!如今走进泰州的学校,校长、老师言必说“三进”。请问“三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把“三进”作为一个地区教育行政的重点工作突出来抓,决策的背景与内在的动因是什么?  宋吕银(泰州市教育局局长,下略):“三进”具体是指“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普通话进校园。一是体现在“全覆盖”。所有师生员工都要说普通话,学校每个角落都要说普通话,我们师生参加的所有活动都要说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