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心智,在对话中互动共生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I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小学阶段的习作作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儿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走近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的“未成年状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引领他们同伴之间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提炼思想,升华认识,真正实现语言与心智的同生共长,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条条大道通罗马”,追寻彼岸的理想道路千万条。在此,笔者谨呈一家之言:以一次“案例式”作文指导为例,探索一种对话型作文指导模式。
  【关键词】主体性素质;小学阶段;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儿童的作文是好教材 ,把精彩亮在追问中
  在一次“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 自由习作中,发现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了“让座”。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几乎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在这古老的话题里,相当一部分习作以不同的方式焕发了各自不同的“青春”,用心地欣赏这些“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不把它们看成是“一项作业而已”),他们的作品语言简练,有一定的故事性,其中还穿插了一定的描写,其中一篇学生甲的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捧着这部作品在全班面前朗读:
  二、让座的叔叔
  一个炎热的夏天,妈妈带着我来到永康(城里),狂购了一
  番,在我们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六、七点钟了。我们来到东站,坐上了一辆开往新楼的车,由于人太多,我们只能站着,不过希望可以在回去的途中坐到位置。可是这辆车像沾了蜜似的,乘客只上不下。由于人太多,再加上车窗外本来就已经开始发黑,造成车里黑压压的一片,又加上我本来已经狂购得非常累,于是我就找到一个(根)杆子,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汽车的一个紧急刹车,把我摔倒在地,妈妈赶紧把我扶起来……
  “小弟弟,这个位让给你吧!”在我旁边的一个座位上有人说道。“这怎么好意思呢!”我说。“反正我就要下车了,还不如让给要帮助的人呢!”说着他一把把我拉了过去,自己挤到客车的最前面下了车。“这位叔叔对你多好啊!你以后也要向他学习,知道了吗?”妈妈说。“知道了,我还会比那位叔叔做得更好呢!”我回答。在那个拥挤的客车里,我的脑子一直想着那位叔叔,直到我和妈妈下了车……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篇习作虽然“幼稚”,但是也有很多精彩,仔细去寻觅、去发现、去利用。然乖孩子们感觉到自己的习作被看作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这时,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便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悄然扎根。当笔者用欣赏的语气念读完这篇作文时,已经是鼓励了一大批。刚读完,马上就有同学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价值,追问理由,都能各抒己见:
  生1:正因为“狂购”所以会那么累;
  生2:逛到天快黑,已经是筋疲力尽;
  生3:有了上述的原因,才能突出上车后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舒服的座位让他美美地睡一觉,哪怕是才靠个杆子也会沉沉睡去。这才显示出“让座”的价值。
  生4:车上人那么多,车那么挤,这时的让座需要“牺牲精神”。
  在讨论中,孩子们已经明白:必要的渲染、铺垫能够为下文埋下伏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这个写作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不是“老师的命令”;而是建立在自身感受、体验基础之上的认识:为了把我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为了让听我说话的人(读我作品的人)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意思,与我产生心理的共鸣,我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儿童跳出自己的习作看自己的习作时才会有“哦——原来是这 样……”的恍然大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片催生智慧的土壤——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激起团体互动的动力。
  三、教师的引领永远不缺席,把评价藏在交谈中
  自己的作文被推向了“公众”的面前,这么多同伴一起面对自己的“作品”,投入地欣赏、品评,这位同学是必恭必敬、洗耳恭听。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他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思路被打开,表现欲被激发。
  师:听了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产生?
  生:该拉的面团没有拉。(展开描写的一种形象说法。)
  师追问:你认为哪里该拉,哪里不该拉?(师根据他说的将作文纸一折,很直观地展示:他自认为不该拉的却占了将近3/4的篇幅,该拉的却只写了短短几行。)这后面部分到底缺失了什么?
  生:心里想什么。
  师:你说说看,到底会想些什么?
  (生大多说些喜悦、开心、满足之类的。)
  (师引导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发展:)除了喜悦、开心、满足难道并没有别的?细心的孩子在享受舒服的同时,还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看叔叔。
  师:目光会追随叔叔,深情而又感激地看着他的背影,或者还会看看他是否马上下车。
  也许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给予的帮助——坐下就睡——是他们真实的表现,今天的“目光跟随”只是迎合老师的意图而已,不管是出于哪一种意愿,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观察、情感体验、待人处事都是一种暗示,一种引领,一種提升。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再熟视无睹,既是儿童积累写作原初意象的需要,也是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的必需。
  一缕理性的思考虽然照亮不了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烛台,供人们秉烛夜游。以此砖引玉,愿更多探索发出的微小光芒汇聚成光的海洋,照耀儿童作文前行之路!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
【摘要】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从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几个方面出发,思考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
【摘要】《山谷中的谜底》是六年级下册课文中一篇散文。作者用洗练的文笔,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当正面难以抗争时,要学会以退为进。  【关键词】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读为本”,落实新课程精神,创设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氛围,强化自主学习;加强阅读,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  “尊重个性”。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如何提升汉语教学质量,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跨文化意识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梳理、教学策略探索等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推动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增强学生汉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汉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融入古诗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圆润的瑰宝。作为伟大民族中的一员,我们无不为之自豪。但凡一种文化能够充满活力,是因为传承。语文古诗教学便是古诗
【摘要】语文,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北京市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特别是增加语文分数权重,再次让语文成为社会各界焦点之一。这时候,语文的地位,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和考查……纷纷成为教育者和关注教育的人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拿来美国语文教材读读,反观国内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而言,还是具体到习题、小作文的写作,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探讨其作品主题的意蕴,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字字真情、句句流露出作者对湘西人文世界的关怀与喜爱。水晶般透明纯粹的湘西人性美,琉璃般令人神往;热情真切的湘西民俗美,奔放热烈却又温婉含蓄;质朴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着古朴传神的原始风情美,谱写着古朴和美中透着淡淡幽怨凄婉的田园牧歌。  【关键词】美育教学;《边城》;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品读《史记》,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入历史的风雨。从太史公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他眼中的历史。随着他的笔触去感知人物,去品评世事。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虚美,不隐恶。将每一个历史人物放入一个具体的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去揣测他的心理,去体会他的言行。不孤立地去看待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把与之相应的,或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放入时空的维度中去评价。在文学创作方面,通过具体翔实的动作、语言、心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渐渐地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不应小觑单元练习。但是,根据笔者初步调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师生常常有所忽略,研究不够,发挥其作用不多。特别是单元练习,各练习题不仅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规整,更带有举例的性质,是一个单元知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延伸。如何讲究教学策略,挖掘单元练习价值就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改进的课题之一。基于这样的
【摘要】本文研究《小狗包弟》主题内涵的多重性,即弱化的时代批判、浅层的良知忏悔、深层的人性赞美,研究中不仅有对《小狗包弟》的文本深入分析,也有对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经历及作品影响的分析,目的在于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此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到此文主题内涵多重性对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小狗包弟;忏悔;人性;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