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徜徉诗海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融入古诗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圆润的瑰宝。作为伟大民族中的一员,我们无不为之自豪。但凡一种文化能够充满活力,是因为传承。语文古诗教学便是古诗传承一个主要途径。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就选编了一些历代的古诗名篇。其内容纷杂、情感多样、韵律独特、想象丰富、语句溢美、难易适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由于太过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将古诗教学置于尴尬的境遇之中。枯燥、呆板、缺乏活力的古诗教学,浇灭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基本的审美及想象能力匮乏,无法感受古诗句读的魅力,也无法理解古诗的深刻底蕴内涵。这不能不令人费解,也不能不让人反思。所以,为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降低诗意的难度
  近几年来,一些穿越剧被搬上荧屏,现代人构想和古代人面对面的聊天、喝酒,但无论拍摄技巧如何纯熟,演员演技如何逼真,也无法突破古今这一时间及空间的阻隔。对于古诗,它产生、形成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生活在现在的小学生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并不能理解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某些场景或生活片段。即使教师用精妙准确的语言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也不能获得切身的体会,仍是一头雾水。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影像效果,以直观的声像方式将诗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场景展现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诗意的难度,更易于学生理解。当然,多媒体的直观呈现还涉及一些古诗之外的知识,教师要一一说明,帮助学生解疑。
  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江乡的雪景。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无不令人称奇,包括一些画家也都纷纷以此为题著丹青。这首诗很容易被理解,但学生常常会被该诗第三句“孤舟蓑笠翁”中的“蓑笠”二字难倒。他们会发出可笑的疑问“蓑笠翁”是什么人?对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影像效果,让学生理解“蓑笠”的真正含义。“蓑”和“笠”其实是两件古老的物件。“蓑”是蓑衣,即用来遮雨的衣服;“笠”是斗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主要用途是来防雨。
  二、披文入情,通过意境抵达心境
  诗情与景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水不可活,水离鱼无生色,最佳境界是鱼水缠绵、情景交融。这也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说:“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景随情动,观景便是观情,对诗意境美的领悟便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所以,披文入情也正是此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古诗的语言文字出发,领略精妙语言所构思的美丽图景和意境,判断诗中描绘的景色的感情基调,披文入情,以此来审视诗人置于诗中的感情、思想。
  还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这首诗仅仅用四句便将广袤天地的和谐辽远之景展现出来,暗含着禅意,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层面出发,探究诗所展现的意境。“所有的山,都没有鸟飞的痕迹;所有的路,都看不到行人的踪迹。只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坐于江上的孤舟上。”诗人分别用“绝”、“灭”、“孤”、“独”将江乡雪景勾勒出来,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正如吴乔所说:“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情与景是互相比照的。所以,观此境,便看到诗人的心境。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依据意境来描绘诗人的心境。
  三、反复吟咏,咂味古诗韵律之美
  诗与音乐从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形影不离,共同制造这世界上最动人的韵律,这种饱含着丰富情感的诗韵感染着每一位涉足诗的国度的人们,点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所以,培根敢说“读诗使人灵秀”。但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将背诵与读混为一谈,为了更快捷的让学生将诗句全部背诵下来,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由于学生的读不受约束,因此更多时候,他们忽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受。而诗中常常存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通过精读来获得体会。但单纯、急功近利的背诵不仅抹杀了诗本身具有的韵律美,还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那些由节奏、韵律传递的情感。这不利于对古诗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挖掘学生感受古诗韵律美的意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吟咏,感受通过节奏、韵律传递出来的关于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以陆游的《示儿》为例,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诗人直抒胸臆,语言文字上毫无雕饰的痕迹。作者将满腔的悲愤倾注在诗行,诗行韵律自成。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形式。该诗是七言句,一般分四个音节,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要注意的是诗行的节奏不能整体划一,有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告乃翁”应在“告”后断,而不应在“乃”后断,乃翁是一个词,意指“你的父亲”。当然,在吟咏的过程中还要介入情感,让情感带动语气,更好的咂味这首诗的韵律之美。
  古诗教学是诗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担负起这一重担,根据古诗固有的特点,联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让学生披文入情,徜徉诗海。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教研的盲区,本文提出了“一二三”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缘起,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校本教研”这一字眼,也逐渐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追随着这一课改洪流,我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教”“课例研讨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将语文的诗意带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本文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中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通过观察引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向
【摘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确切地说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
【摘要】新任教师要尽快溶入新环境,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变换视角、正视差异现实,以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追求有差异的发展。  【关键词】宽容;接受差异;关注差异;星光档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刚入编不久的小学语文教师,师范毕业后,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对孩子的宽容与耐心,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学期中途分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加以阅读教学。将一组文章按一定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教师精选的文本分析探究;群文阅读还可以不同的议题为组,一起品读文本,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读中练,练中求发展,就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比手法、比语言、比表达,学生轻易就能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真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
【摘要】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从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几个方面出发,思考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
【摘要】《山谷中的谜底》是六年级下册课文中一篇散文。作者用洗练的文笔,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当正面难以抗争时,要学会以退为进。  【关键词】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读为本”,落实新课程精神,创设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氛围,强化自主学习;加强阅读,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  “尊重个性”。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如何提升汉语教学质量,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跨文化意识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梳理、教学策略探索等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推动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增强学生汉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汉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