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阅华章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然而,大唐王朝虽趋向鼎盛,王勃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此赋触景感遭遇而发慨,罗列了尽可能多的他所能知道的前代“同是天涯沦落人”,简直办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的专题展览。充溢于整篇诗赋的是诗人绝世的才华和不平之鸣,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文章文义兼美,无可挑剔。要解构此文,前辈所指佳处门径亦多。细揣全文,我以为从名句“落霞”两句入手,则更容易析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如今以毛体书法镌刻在江西南昌第二十三次重修的滕王阁亭柱上。登此名楼,给人最初的强烈视觉冲击是自由狂放、才气逼人的毛体书法。但要寻究其深层的美学内涵,肯定是佳句的深远意蕴。
  怀才不遇,这几乎是人类的一个永恒咏叹的话题,而将这一思想与自然景物水乳交融地妙合在一起,达到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现的最高典范的,应非王勃的“落霞”二句莫属。五代学者王定保在其《唐摭言》中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但此前因行止轻率,致使“命途多舛”,连累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省亲,途径南昌,适遇阎公于滕王阁大宴宾客,欲纪盛况。众宾“延让”,而“勃不辞”, “(阎)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侍其下笔。”至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我以为此记载虽不一定属实,但从中可见王勃的人生体验因此机缘巧合,如若天上来的黄河,找到了东流的一个突破口,沛然倾泻而下,所谓事穷而后语工。可见要读懂这篇“诗人之赋”,这二句便是进门之钥。
  有人认为这两句来自北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见王应磷《困学纪闻》卷第十七),或后魏释僧懿的《平心露布文》“锦旗共云汉齐高,锋锷与霜天比净”。或“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但对比一下,高下立判,其三联都不及王勃此二句贴切自然,流丽飞动,有如此强劲的艺术穿透力。王勃的“落霞”两句将深秋的景象描绘得活脱生动而神采飞扬,富有纵深感;它把人们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境界空灵阔大,壮美而不失婉约。它呈现给了我们一场极其绚丽华美的视觉盛宴。我们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重现其大概:重九深秋,作者“披绣闼,俯雕甍”,看“潦水尽而寒潭清,山光凝而暮山紫”,“虹销雨霁,彩彻区明”。日已西垂,绚烂的落霞为整个大自然染上了一层昏黄而静肃的色调,虽然有点暖意,但在整个清秋的氛围里,其暖色调更使人感觉到无限苍凉,真可谓是“乐景衬悲情”。秋水澄明,恬静安详;长天碧如水洗,天映水中,水含天光,水天一色,难分彼此;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山水的自然本色与莫测天色的变幻相映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只孤独的野鸭在迷茫的飞翔。难道我们不可以这样想象,诗人王勃正是那只孤独翱翔在盛唐天空中的野鸭吗?如此华美深厚的图景使人在享受山河之色彩绚美的同时,更应注意到诗人王勃那双看风景的眼睛,以及眼睛背后那多情而怀才不遇的忧郁心灵。
  其次,壮词写悲情,寄情于物,情物相融而臻于化境。王勃所处的到底是一个帝国在各方面都正向着鼎盛昂首迈进的时代。此时的大唐王朝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综合诸般因素造就了当时国人的极度自信、豪迈与恢宏的气度。反映在诗文上,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所谓“盛唐气象”。当时的诗人们即使写离愁别恨,往往能以壮词而为,神采飞扬。如:王勃自己在《送元二之安西》中就写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但都比不上“落霞”二句,这两句真可算是壮词写秋思失意的典范。诗人王勃眼中的秋景美到极致,也凄婉到极致。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落霞”是鸟,形如鹦鹉。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孤鹜”漫飞的一个大的背景画面。这里作者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落霞写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与孤鹜齐飞”。想象一下:孤鹜之孤飞,是何等的孤单凄凉。这只孤鹜,又何尝不是诗人王勃的自况。孤鹜身上应当更多的折射着诗人自己的身影,寄寓着诗人自己及人类共同的身世漂零、怀才不遇之感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有诗慨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孟浩然有诗“不才民主弃,多病故人疏。”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写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几乎同一个时代的杰出诗人们在这一点上竟有着如此惊人相似的感受。诗人王勃不正就是大唐雄浑的背景下,那只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孤飞的野鸭吗?王勃在“落霞”一联中推己及人,借孤鹜抒发他的也是人类永恒的怀才不遇的主题。只是这一点隐藏的很深,与自然之景化而为一。末了,我们还要问:这只孤鹜它将飞往何处,或由何处飞至?这似乎又触及人类的另一个生命主题:我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及此次出行的目的,再阅读全文,便不难发现“落霞”二句实是理解文章奥旨的关键所在,理解了这两句,整篇诗赋的大意就可一目了然。
  再次,此联音韵清灵,天赖浑成。“落霞”此联平仄相对,音韵和谐清灵,形象之美与诗歌韵味相谐。如天籁自然浑成,毫不见雕琢斧痕。读来抑扬顿挫有致,悦耳怡神,富于音韵清灵之美,达到了“丽以则”的高度。
  纵观全文,“落霞”二句饱浸着诗人王勃旷世的怀才不遇之悲,但能以清丽气朗,阔大深远的笔势写出,手段高超,非同于一般,毫无疑问的成了此赋的文眼。因此,要解构此文,捷径莫过于从这两句入手。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学习的快乐交还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兴趣;质疑;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
【摘要】基于微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和实践,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本文仅就微信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展开论述。从引入微信可行性分析、微信参与方式探索、微信重要性阐释三个角度,阐述了建构以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微信;朋友圈;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微博、
【摘要】小说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语言诚挚,象征意蕴丰厚,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遭遇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主体意象——药方、行走、琴弦这三个角度,研读分析,解读作者对于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目标;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这
【摘要】本文想探究“兴趣”的外延与内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诸多方面的“兴趣”。这不仅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激发;力炼;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成长显现其应有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科学把握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能让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教研的盲区,本文提出了“一二三”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缘起,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校本教研”这一字眼,也逐渐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追随着这一课改洪流,我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教”“课例研讨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将语文的诗意带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本文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中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通过观察引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向
【摘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确切地说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
【摘要】新任教师要尽快溶入新环境,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变换视角、正视差异现实,以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追求有差异的发展。  【关键词】宽容;接受差异;关注差异;星光档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刚入编不久的小学语文教师,师范毕业后,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对孩子的宽容与耐心,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学期中途分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加以阅读教学。将一组文章按一定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教师精选的文本分析探究;群文阅读还可以不同的议题为组,一起品读文本,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读中练,练中求发展,就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比手法、比语言、比表达,学生轻易就能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