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对应用型技术大学校园育人文化建设的作用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现代“工匠”的使命,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转变的支撑力量,“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弘扬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更是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作为天津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工匠精神 应用型技术大学 校园育人文化
  提起工匠,很多人会想到德国和日本,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其秘密就在于工匠精神,德国人严谨、专一、精益求精,而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正是德国工匠培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日本的精益管理也备受称道,日本的“长寿”企业世界最多,日本产品精细、人性化。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正是秉承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日本精益管理思想,将“工匠精神”深根植于职业教育之中,学校由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天津(中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重组而来。前者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国内首家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德国人严谨的作风,精益求精的制造风格,深入师生内心。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注重质量与品质,讲求纪律和规则,一批批的学生走进知名制造业企业,成为技术能手。后者率先引进、吸收、消化日本企业管理理论在国内推广。日本企业善于学习,不断改善的作风,精细管理的风格植根于学校教育管理之中。通过高端企业项目培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材,影响了国内一大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德国精益求精和日本精细管理的思想在学校充分融合,形成了中德特色办学理念。
  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营造“工匠精神”育人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1.坚守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教师来说,是敬业精神,更是职业理念。在中德,每一个教研室里的新教师,都会受到经验丰富老教师主动的帮助,传授教学经验,带实训,手把手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学校坚持结对帮扶,精准帮扶,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收一名新教师为“弟子”,并明确双方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切实提高新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使“拜师”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这种“拜师”不仅仅是技能和经验的传授,更是一代代中德人职业理念、职业精神的的传承。工匠精神,经过三十年的传承与沉淀,形成了中德教师严谨细致、开放创新、德能并举的育人风格。从课堂纪律到作业格式,从操作流程到习惯养成,对点滴小事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夯实了基础。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必然是上万小时的飞行积累而成的,娴熟的技能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因此实际操作尤为重要,学校坚持双元制教育理念,理实并重,坚持實践导向,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供学生随时使用,并有实训教师轮流值班,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对实训室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指导,只为真正提升学生的技能。传递技艺的同时,何尝又不是传递着工匠精神。正是一批批坚守工匠精神的教师,才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专注三十年铸造中德品牌。
  2.“工匠精神”要有精堪的技艺。精湛的技艺离不开老师的手手相传、言传身教,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拥有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设备,是提升技术技能的主要载体。学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机制。通过成立“订单班”、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课题、建立企业导师制、同企业共同研发实训课程和实训模块等,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引进最先进的设备,打造一流实训条件,切实提高学生技能,在中德的实训车间,实训就是生产,学生的作业就是企业的产品,实训要求高,方能练就高超技能。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企业中,为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就是要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在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工匠精神要求严格的人才标准,在中德,企业标准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同时引进更高的国际标准,成立国际化标准教育学院,按照这个标准来培养人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以用最先进的设备,最一流的师资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为目标。技能大赛是一块儿“试金石”,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008年至今,已连续成功承办8届国家级技能大赛,共27个赛项,获得各类技能大赛奖项上百个,在技能大赛的平台,很多学生被知名企业“抢”走。“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高超的技艺,离不开执着的追求,学校师生自发组织兴趣小组,建立科技社团,每一个专业都有专业社团,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技能,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很多科技社团不仅对学校的实训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维修,还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滨海新区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备受瞩目的“鲁班锁”同样出自学校数控社团的三位同学之手。
  3.“工匠精神”要有优良的职业素养。“玉不琢,不成器”,在中德的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受德国人严谨、日本人精细的工作作风影响,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求精务实、严谨勤勉的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多年来在实训教学中秉承“卫生+秩序=质量”,在实训课程开始时要身着工服,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做好实训室和设备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工位整洁。行为规范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养成习惯,将这种职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在学生科技社团中,老带新是常态,秉承一种新型“学徒制”关系,做卫生,擦洗设备,摆放工具箱,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其实是把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彰显的何尝又不是工匠精神,先做人再做技术。
  4.将“工匠精神”深扎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庖丁解牛”、“鲁班精神”、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瓷器等等无不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传承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尊重它的文化氛围,大到社会,小到学校都是如此。学校将“工匠精神”扎根于校园文化中,围绕“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学校三大发展支柱,着力打造中德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合国际职教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形成了向上、向善尊重“工匠精神”的技能文化。   2015,在中德三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将长期以来中德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最终聚焦并凝炼为三个字“实”、“精”、“德”。形成“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崇实”既强调做人要实、做事要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强调“强实技、兴实业”,以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积累,实现实业兴国的理想抱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细节,追求完美,形成“求精”。既倡导善思善行、寓创新于精益。德能兼备,明辨是非,善良包容,形成“致良知”,即要求在实践中磨练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德能兼备。中德校训体现了中德的办学传统,代表着中德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也是广大中德人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而中德校训正是对中德“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在校园育人文化中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瓶颈
  从中国古代就把人分成两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哪怕再穷,白领也是“治人”者,是管理者;而再富的蓝领,也是“治于人”,是被管的。另外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文凭社会,有大学和研究生文凭的白领以后有希望升迁,而没有大学文凭的蓝领永远是打工的。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形成了中国人非常顽固的价值。从这一点而言,需要一个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要像德国、日本一样,尊重工艺人、还工艺人以精神的尊严。而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和认同,是大学育人环境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难点。
  三、通过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用力方向和措施
  1.建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评价机制。建设一支学有专长、配合默契的校内教师和技能专家相结合的“工匠精神”文化教育团队,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向上、向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渗入“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之间教育内容的整合,加强社会实践与案例课程的整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文化、国际合作文化、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三位一体,贯穿校园文化的精髓,建构“工匠精神”的文化育人体系。
  2.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校园景观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表达。在依托校园大环境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凝塑学校精神,形成学校景观环境文化建设的主题和基本思路。高校应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打造包括体现“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雕塑群等一系列能展示学校历史传统,又能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和意境引导,力求培育师生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创造学校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
  3.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的科学机制,将管理思想和模式植根于学校文化之中,努力将制度控制的力量升华为师生自主管理的自觉文化行为。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管理文化,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的文化管理模式,实现保障“工匠精神”的校园管理文化。
  4.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切入点,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着眼点,规范学生的行为操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植入学生的内心。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气质、修養等内在品质,从而提升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构建: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1.
  [2](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4](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84.
  [5]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公务员法已实施多年,在现行的行政制度体制下,干部晋升渠道单一,常常遇到“天花板”问题,加上薪资待遇长期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四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各种新情况和问题接踵而至。本文主要是分析在目前强化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下,通过怎么样的制度设计或措施,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仅供参考。  关键词:干部 积极性  一、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的几种表现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
期刊
摘 要:“两学一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的重大实践。对于党员队伍而言,两学一做所倡导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核心思想,对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净化党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两学一做 党员先进性 思想建设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开展“两学一做”的党员学习教育方案,通知指出,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矛盾的两面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后隐含的是长期法治观念的缺失。而长期法制观念的缺失是否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该具有怎样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依法治国发展轨迹,其次阐述西方法治对我国的影响,然后介绍董仲舒“天人合一”儒法互融思想的内涵,最后就儒法互融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当前我们创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难点。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高校创业教育,使不少创业大学生滋长出了唯利是图的倾向,出现了政治信仰迷惘、价值取向模糊、文化素养缺失等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语境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力求在高校创业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创业价值导向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方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教育目标指向、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贴近社会生活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若干问题  当前的高校应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中,最为主要的几个问
期刊
摘 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外旅游事业作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阅读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纵观国内景点的英译宣传资料,翻译质量却不容乐观。本文以苏州及周边景区为例,研究其旅游景点的英译宣传资料,分析得出汉英翻译中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苏州旅游景点 旅游宣传资料 汉英翻译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达到了空
期刊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对于单位的意义和作用也体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为了更好地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办公室工作充分相融,要使办公室工作人员成为部门之间协调的“高手”,成为领导的有力“助手”,我们要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以更好地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修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日本得奖无数备受瞩目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立志于写出只有自己能写出的作品,不在诡计上坐文章而是寻求不一样的杀机,将骗局写到极致,这一次他又谋划出一场匪夷所思的案件。百年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石神哲哉暗恋着的花岗靖子与女儿失手杀了纠缠不清的前夫,石神为了花岗母女使出了诡计,使警察触摸不到案件的核心,而他又为何主动献身?一切的答案都是爱。我国推理小说仍在萌芽阶段,我想通过对《嫌疑人X的献
期刊
摘 要: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在求真严谨、旁征博引、不明则缺等思想的指导下,郑玄综合采用校勘、訓诂、释义、注解、诗礼互证等方法进行文献整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玄对古代文献的校勘和注释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郑玄 文献整理 思想方法  一、引言  郑玄,东汉经学大师,文献学家。字康成,山东高密人。因不愿做乡吏,进入太学受业。先师从京兆第五元先学习《公羊春秋》、《九章
期刊
摘 要:有关椭圆的问题运算量大,求解过程复杂,如能熟练掌握一些椭圆的定值,利用这些定值来解题,可使问题化繁为简,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本文是介绍椭圆中定值结论的简单应用。  關键词:椭圆 定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