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教育目标指向、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贴近社会生活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若干问题
当前的高校应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中,最为主要的几个问题包括了关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目标指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回归世界的问题。
一、关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应当回归实践,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一个理论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自说自话,是为了通过这个理论去影响更多的人,促使大部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认同以及理解。第二,理论需要具备理性诉求,一个理论并不能促使什么得以实现,理论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有去教育人以及改造人,促使人自觉按照理论实践才能达到理性诉求。高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精英以及人才的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具有战略意图,它的战略意图是政治性以及社会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应当体现社会性的特点。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当明确学生的政治方向。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关系到中国的历史走向以及中共的事业,应当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只有促使学生自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才能有所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当中,应当建立学生的这种自觉意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处理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的原理等,而思想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又具备一定的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的范围更大,其中包含了理论教育,而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细化以及深化。第二,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中间过渡,只有将其转变成为思想教育才能促使理论教育发挥作用。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当中,理论起到了引导以及解除迷惑的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的精华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其次,根据学科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理想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思现实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认识工具,帮助广大的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最后,根据学生的导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理想的追求,可以建立正确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指向的问题
首先,应当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了世界的本质以及规律;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其次,应当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延展理论,比如说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化以及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伸。最后,以学生的世界观发展规律为基础,着重对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思想方式进行指导。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做好:第一,不但应当加强思想教育,而且应当高度重视理论上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社会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第二,针对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需要升华到社会运行规律对学生进行说明以及阐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讲解。第四,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关于的社会重点问题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效果。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回归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以及回归世界,这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相互统一的观念。其中,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然而,理论是一般性的,实践是具体性质的,理论回到实践以及指导实践需要经历多个中间环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脱离的倾向性问题。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产之间矛盾长期存在,人们的劳动依旧是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的结构层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樣的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就面临着新的话题以及新的要求。在分析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将理论贯彻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需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统一,结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问题。第二,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问题。第三,民族传统和国际社会的问题。第四,政治素养和专业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建立学生的伟大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当前的学生排除社会生活中各种负面思想的干扰,因此,应当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分析其中的基本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关系、教育目标指向以及如何回归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给其他教师以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晓东. 接受理论视阈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29(6):35-37.
[2]赵国珍.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研究的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52-54+156.
[3]杨晶.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6,07:216-220.
[4]王家斌,李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究——基于网络社会思潮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5:72-77.
[5]王习胜. 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44(4):404-40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若干问题
当前的高校应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中,最为主要的几个问题包括了关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目标指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回归世界的问题。
一、关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应当回归实践,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一个理论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自说自话,是为了通过这个理论去影响更多的人,促使大部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认同以及理解。第二,理论需要具备理性诉求,一个理论并不能促使什么得以实现,理论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有去教育人以及改造人,促使人自觉按照理论实践才能达到理性诉求。高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精英以及人才的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具有战略意图,它的战略意图是政治性以及社会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应当体现社会性的特点。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当明确学生的政治方向。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关系到中国的历史走向以及中共的事业,应当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只有促使学生自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才能有所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当中,应当建立学生的这种自觉意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处理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的原理等,而思想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又具备一定的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的范围更大,其中包含了理论教育,而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细化以及深化。第二,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中间过渡,只有将其转变成为思想教育才能促使理论教育发挥作用。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当中,理论起到了引导以及解除迷惑的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的精华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其次,根据学科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理想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思现实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认识工具,帮助广大的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最后,根据学生的导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理想的追求,可以建立正确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指向的问题
首先,应当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了世界的本质以及规律;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其次,应当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延展理论,比如说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化以及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伸。最后,以学生的世界观发展规律为基础,着重对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思想方式进行指导。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做好:第一,不但应当加强思想教育,而且应当高度重视理论上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社会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第二,针对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需要升华到社会运行规律对学生进行说明以及阐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讲解。第四,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关于的社会重点问题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效果。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回归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以及回归世界,这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相互统一的观念。其中,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然而,理论是一般性的,实践是具体性质的,理论回到实践以及指导实践需要经历多个中间环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脱离的倾向性问题。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产之间矛盾长期存在,人们的劳动依旧是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的结构层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樣的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就面临着新的话题以及新的要求。在分析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将理论贯彻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需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统一,结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问题。第二,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问题。第三,民族传统和国际社会的问题。第四,政治素养和专业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建立学生的伟大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当前的学生排除社会生活中各种负面思想的干扰,因此,应当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分析其中的基本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关系、教育目标指向以及如何回归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给其他教师以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晓东. 接受理论视阈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29(6):35-37.
[2]赵国珍.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研究的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52-54+156.
[3]杨晶.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6,07:216-220.
[4]王家斌,李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究——基于网络社会思潮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5:72-77.
[5]王习胜. 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44(4):40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