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新力作《上帝帮助孩子》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新闻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帝帮助孩子》将时代背景设置在现代,但种族歧视和肤色主义并未消失,甚至衍生出家庭破裂和校园欺凌等问题,性暴力将矛头指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小说人物在经历种种创伤之后,所形成的负性能量积压在内心而难以表达,受伤的内在孩子由此产生。本论文基于创伤理论和其框架下的内在孩子疗法,对小说人物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客体进行深度剖析,通过觉察内在孩子的感受,满足内在孩子被爱、被接纳、被肯定的情绪性体验,最终与内在孩子和解,重新构建生命维度。
创伤理论及其框架下的内在孩子疗法,都将其关注点聚焦在创伤经历上,基于对创伤经历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发展出科学合理的创伤疗法。创伤症状在创伤理论中被定义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是其典型的症状表现,建立安全感、回顾与哀悼、重建联系是其相应的主要治疗手段。内在孩子疗法关注创伤主体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创伤主体会产生恐惧、惊吓、羞愧、被抛弃感、空虚和失落感等多种情绪表现,也会出现逃避、发脾气、攻击别人、呼吸困难、麻木等多种外在行为表现。只有满足其内在孩子的心理渴望,化解固着在创伤点的负性能量,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接纳与满足,才能帮助他们改变内化的内在客体形象,从而促进他们内心的成长。
本文基于创伤理论与内在孩子疗法,深入分析了文本中主要人物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他们所遭受心理创伤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以及他们的创伤恢复过程。他们通过获得同盟者的支持与共情,建立安全感,还原创伤事件真相,与他人重建联系,觉察内在孩子的感受,满足内在孩子被爱的渴望,将内在孩子的负性能量转化为积极能量,提升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最终,以成年人的力量与内在孩子达成和解,进而重新构建生命维度,鼓起勇气和信心面对新的自我、新的生活。
创伤理论及其框架下的内在孩子疗法,都将其关注点聚焦在创伤经历上,基于对创伤经历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发展出科学合理的创伤疗法。创伤症状在创伤理论中被定义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是其典型的症状表现,建立安全感、回顾与哀悼、重建联系是其相应的主要治疗手段。内在孩子疗法关注创伤主体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创伤主体会产生恐惧、惊吓、羞愧、被抛弃感、空虚和失落感等多种情绪表现,也会出现逃避、发脾气、攻击别人、呼吸困难、麻木等多种外在行为表现。只有满足其内在孩子的心理渴望,化解固着在创伤点的负性能量,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接纳与满足,才能帮助他们改变内化的内在客体形象,从而促进他们内心的成长。
本文基于创伤理论与内在孩子疗法,深入分析了文本中主要人物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他们所遭受心理创伤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以及他们的创伤恢复过程。他们通过获得同盟者的支持与共情,建立安全感,还原创伤事件真相,与他人重建联系,觉察内在孩子的感受,满足内在孩子被爱的渴望,将内在孩子的负性能量转化为积极能量,提升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最终,以成年人的力量与内在孩子达成和解,进而重新构建生命维度,鼓起勇气和信心面对新的自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