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旧日传统,重建美好生活——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时间之间》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现代最有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时间之间》被认为是温特森对威廉·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产生的一种共鸣,同时也是对这位伟大作家的致敬。《时间之间》是对《冬天的故事》的重写,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碎与治愈、复仇与原谅以及失落的爱最终被寻回的故事。尽管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历了各种不幸,但是小说的结局是快乐的、美好的。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着眼于爱这个主题,而是在书中很多细节中都体现了温特森对于“性别”,无论是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等方面的敏锐而独特的见解。笔者将结合酷儿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了作者想要挣脱思想霸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限制和束缚,建立更为和谐自由的生存状态的观念。
  酷儿理论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并被广泛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当中的一种理论。本论文将《时间之间》置于酷儿理论框架之中,主要从同性交际以及性别操演角度对该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解读。首先,本文从同性交际角度出发,对作品中传统的男性形象、女性形象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三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男性霸权思想被颠覆的结论;其次,本文从性别操演角度出发,对作品中的男女人物身上的双性气质以及作品中同性恋、异性恋以及双性恋共存的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男女二分结构以及同性恋与异性恋二分结构被颠覆的结论。再次,通过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发现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美好、和谐的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本文从和谐的性别关系以及情感归属两方面来探讨作品中对于美好和谐的新生活的重建。
  这里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通过解读作者对传统的颠覆这一思想来分析《时间之间》中存在的酷儿性并最终得出结论:温特森通过重写《冬天的故事》来赋予其新时期所具有的新含义,表明作者对一种新型价值观念的重构以及对美好和谐的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为现实生活提供了借鉴,不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两性还是家庭婚姻之间,我们都应该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和谐。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厘清唐宋时期家训概况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唐宋时期家训中的道德观。在其中举出个别家训训主的道德境况,以此来更深入地研究唐宋时的道德风气。最后,分析唐宋家训中的道德观在家训史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从唐太宗《帝范》作为帝训范本的出现,到袁采《袁氏世范》作为平民规范的出现,唐宋时期家训经历了从帝王、士大夫家训到平民家训的扩展与补充,在道德方面增添和细化了不少内容。其中有勉学家
学位
唐代马总所撰《通历》今存七卷,後人续五卷。今存《通历》内容从晋高祖始,止於隋恭帝;其内容多爲取自《晋书》《南北史》《十六国春秋》等书,并加以删改而成,因此既可以在校勘时将这些史书作爲参考,又可以将《通历》作爲校勘这些史书的参考文献。篇後有虞世南《略论》或史臣论,以论君王贤能与否。虞世南《略论》散佚,今有敦煌本和东洋文库残卷,《通历》所收条目对於《略论》的辑佚和校证有着重要作用。续五卷始於唐高祖,止
学位
《史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近代学者吴国泰着。吴国泰认为诸史之中惟《史记》最古,包罗既富方宏,惟文义奥衍,字多通假,古注三家训释固多善言,然屚意误解亦不免焉。出於“使古人立言之意终不致隐沈而不克彰,世之学者亦得有所因循,俾不致贻扪龠扣盘之讥”的想法,吴氏乃作此书,“为之晦者显之,窒者通之,叚者正之,三家误解者纠之,书中夺讹及前人所不能解者斟补而宣明之”,增补订正了《史记》及三家注中的错讹难解
聘礼作爲五礼宾礼之一,在周代社会较爲盛行,其既关涉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是否和谐顺利,也牵涉到民众生活的安稳与否,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三礼》文献爲中心,结合後代注解及相关史书记载,选取周代聘礼中名物、仪节、遭丧特例等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考辨。  聘礼名物,聘礼所执圭、璋、璧、琮的功能,决定其是否应当归还。玉瑁是四寸见方之物,首有邪刻,爲天子所执玉器,用来合验诸侯之圭,象征德与
学位
“变礼”即特殊情况下变动之“礼”,且此“礼”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的礼制。《礼记·曾子问》记録了先秦时期孔子与弟子关於变礼情况的问答之辞,所论变礼多涉先秦丧葬礼制。据《仪礼》,先秦丧礼制度分丧服规定、丧礼仪节两部分。其中,丧服分五个等级,涉及先秦士及其以上阶层。丧礼仪节则异於丧服所涉阶层,由於《仪礼》只完整説明士阶层丧礼仪式,无法爲士以上阶层提供确切的丧礼仪式依据。故本文以有着全面记载的士丧礼爲中心,旁
学位
《史记》评点,是明人《史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评点本数量多,内容丰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收罗广博,是评点《史记》的集大成之作。在《史记评林》後,又出现了很多评点类的着作,《史记测议》就是其中之一。  《史记测议》,明代学者徐孚远、陈子龙合着。因卷首题“陈卧子先生测议史记”,《四库简明目録》称其爲“陈卧子本”。全书共130卷,以凌稚隆《史记评林》爲底本,多删节三家注,
《史记》一书大量徵引了《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及《论语》等儒家经典作爲述史材料,《史记》三家注较爲完整地保存了"十三经"相关古注.郑玄作爲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号称"遍注羣经",故《史记》三家注保存了大量的郑玄经注的文献材料,其徵引详实、网罗赅备,极具文献价值.《史记》三家注引郑玄注凡604条,其中裴駰《史记集解》徵引郑玄注就有527条,是《史记集解》引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
《後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为“前四史”之一,对我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後汉书》,该本校勘审慎精密,可谓目前最优秀的点校本。然点校工程巨大且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该本在标点方面存在前後标点不一致、注文非引原文而用引号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於对李贤作注引书时的多种体例未能加以区分,对於李贤注所引要籍内容未能与原文细致比对,从而误将李贤自注之辞当
学位
艾丽丝·沃克(1944-)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籍女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紫色》最为成功。该书1982年一经出版便成为读者竞相购买的畅销书,并于翌年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三大最高奖项: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紫色》运用18世纪欧洲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形式,以给上帝写信的方式剖析了一位名叫茜丽的黑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艾丽丝.沃克通过刻画茜丽的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