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兴网络青年亚文化,“丧文化”便是自2016年随着“葛优躺”拉开序幕,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并在青年群体中普遍流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年轻人随时随地在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上“晒丧”、“聊丧”、“比丧”。因“丧式表达”的含蓄性与娱乐自嘲风格,对生活在高压社会下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年轻人在“丧文化”的潮流中寻求群体认同,在“晒丧”、“聊丧”中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丧文化”一方面实质上折射出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心态。另一方面“丧文化”既与自古以来宣扬的积极奋进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同时也远离当下社会所倡导的积极正能量。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处于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通过“丧文化”排遣现实压力和不顺的同时,如果长期被“丧文化”携带的负能量裹挟,必定会对其正常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在承认“丧文化”可以适当排遣精神压力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正视“丧文化”现象,摆脱其负面影响,建立积极的价值取向,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乐于奋斗很有必要。全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界定了“丧文化”概念;分析了“丧文化”的起源;基于“丧文化”的群体心态、语言风格、行为呈现、载体风格四个角度,归纳总结了“丧文化”的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解并整理了“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现状,以及使大学生群体感到“丧”的因素,从社会背景、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心态三个维度总结出“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层面来看:转型期的社会压力、部分商家和媒体的趋利营销、消费主义的潜在影响、文化交融价值多元使大学生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从网络环境来看:网络一方面为“丧文化”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当今大学生社交和情绪表达的主要出入口,是“丧文化”和青年人的连接口;从大学生社会心态来看:一方面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需要找到宣泄渠道。另一方面“抱团取暖”寻求情感认同的心理,促使大学生在“丧文化”潮流中汇聚,使“丧文化”普遍流行于年轻人当中。
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丧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首先,分析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养成消极处世的价值观;心理日渐悲观丧气;行为松懈懒散,缺乏动力。其次,分析了“丧文化”的积极层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思想得到暂时放松;心情得到暂时愉悦;适当降低自我期待,缓和心理落差。
第四部分:基于“丧文化”流行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丧文化”的相关对策: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丧文化”发展态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发挥的渠道建设、注重转型期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第一部分:界定了“丧文化”概念;分析了“丧文化”的起源;基于“丧文化”的群体心态、语言风格、行为呈现、载体风格四个角度,归纳总结了“丧文化”的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解并整理了“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现状,以及使大学生群体感到“丧”的因素,从社会背景、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心态三个维度总结出“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层面来看:转型期的社会压力、部分商家和媒体的趋利营销、消费主义的潜在影响、文化交融价值多元使大学生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从网络环境来看:网络一方面为“丧文化”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当今大学生社交和情绪表达的主要出入口,是“丧文化”和青年人的连接口;从大学生社会心态来看:一方面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需要找到宣泄渠道。另一方面“抱团取暖”寻求情感认同的心理,促使大学生在“丧文化”潮流中汇聚,使“丧文化”普遍流行于年轻人当中。
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丧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首先,分析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养成消极处世的价值观;心理日渐悲观丧气;行为松懈懒散,缺乏动力。其次,分析了“丧文化”的积极层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思想得到暂时放松;心情得到暂时愉悦;适当降低自我期待,缓和心理落差。
第四部分:基于“丧文化”流行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丧文化”的相关对策: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丧文化”发展态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发挥的渠道建设、注重转型期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