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MP理论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infob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政府从上层建筑上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018年6月7日发布了《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旅游业成为甘肃的主打产业。正处于发展高峰期的甘肃旅游业,位于一带一路黄金段的河西走廊,文化名城贯穿一线,旅游资源五彩缤纷,具有浓郁的西北特色,浓缩了大西北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精华。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迎合游客偏好的旅游产品,以产品为核心,把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进行对接与整合,成为河西走廊旅游产品开发的当务之急。
  本文把河西走廊的旅游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RMP理论,依托旅游资源,依据游客产品偏好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旅游产品开发原则,为河西走廊提出产品开发思路,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对产品类型合理定位及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提出产品开发策略。
  针对以上内容,分析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的数量总计占据了8个主类,其中包含的亚类有24个。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分析河西走廊的旅游市场,了解客源需求。游客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品的可靠性,动机倾向于陪伴家人和朋友,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线上渠道。本文将影响游客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旅游文化、旅游地服务接待、产品自身以及社会关系。其中,旅游文化类游客,关注两点,首先是美食文化,其次是旅游文化。服务接待类游客更为关注旅游地基础设施与服务、交通通达性,产品自身类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更加关注产品可靠性。社会关系类游客关注的是居民友好程度。这些类型的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为线上渠道。分析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发现其存在旅游产品类型相对较少,开发深度不足、营销推广能力差、产品形象塑造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河西走廊提出系统的开发构想。包括提供开发思路,设计产品开发路径,提出红色旅游、戈壁生态乡村等开发模式,设计石窟、长城、红色、丝路、宗教等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规划旅游线路。提出将旅游产品宣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整合旅游路线、完善河西走廊的基础设施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气候异常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人类社会意识到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保护,协同自然可持续发展。企业个体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的环境责任,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价值观念、习惯和行为准则的综合,能对企业的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企业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心理契约内嵌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同样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行为表现。本文研究企业绿色文化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企业必须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而研发投入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间接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关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高层梯队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将CEO特征细分为CEO人口特征和治理特征,并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及政府补助共同探讨企业研发投入的内外部
学位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这改变了农户的就业方式,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但仍存在农户认知不足、参与度低等情况。因此研究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选择及影响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选取洋河镇参与乡村旅游的就业和创业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扎根理论法、比较分析法对农户的参与方式及过程进行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总结故事线,构建逻辑关系,探究农户在参与乡村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形式在乡村的延伸,同时也是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根和魂,是凌驾于一切经济利益和商业化运作的乡村文化之源,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内心无比珍视并想竭力保护的乡村价值所在。然而,在实际开发应用中,由于过度强化经济功能,乡村旅
学位
体验经济时代,游客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求、领悟和体验,而文化遗产型景区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与记忆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而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获得越来越多体验型景区游客的青睐和关注。  吴哥窟景区,位于柬埔寨暹粒市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包含了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展示内容—佛教及印度教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高棉文化底蕴,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之一。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广布化和高度化,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这类研究秉持了实证社会学的传统,大都采用案例调查方法。然而案例地选择集中在老少边贫地区,典型性有余,代表性不足。有鉴于此,本文选择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为个案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以期能为相关理论的建构提供新的实证素材和理论视野,同时期望能够为青山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社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对研究对象及其属性的
学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酒店可以透过在线旅游平台频繁地实施价格调整,这就打破了以往顾客认可的“供求关系”、“季节变化”的价格变动逻辑,与此同时,顾客获取价格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势必会对酒店顾客满意度产生影响。然而,关于动态定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本世纪前十年,彼时,动态定价刚刚兴起,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PC阶段,尚未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尚不频繁。因此,学者们的研究中多是讨论了动态定价
学位
在旅游经济的空间分析中,地区与区域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为混淆,导致大量研究采用了集体主义方法论和自上而下的分析路径,隐含供给导向式的价值逻辑,而个体主义方法论、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和消费者价值导向被显著遮蔽。区域旅游红利的确存在并需要不断放大,但其实现必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非政府的一厢情愿。旅游业的空间合作,本质上是地区单元之间的、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合作。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地区单元出发,试图探索地区旅游
伴随网络原住民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大军进入酒店组织管理中来,员工建言行为在降低沟通成本和减少组织摩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打造组织有效性及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代环境错综复杂的变化对酒店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环境动态变化而生的悖论式领导风格既能满足组织结构需求又满足员工需求,对员工建言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为探究酒店新生代员工建言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社会交换的互惠视角,本研究构建了悖论式领
学位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文中简称PPP)实质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广该模式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参与合作治理模式快速成长壮大,社会资本总体主观参与意愿不高的问题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客观因素都对长期投资决策行为过程有一定影响,从社会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