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形式在乡村的延伸,同时也是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根和魂,是凌驾于一切经济利益和商业化运作的乡村文化之源,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内心无比珍视并想竭力保护的乡村价值所在。然而,在实际开发应用中,由于过度强化经济功能,乡村旅游中逐渐出现盲目开发、简单复制、配套滞后、文化雷同、乡村过度城市化等忽视乡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造成了乡村性的弱化。
本文以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为例,旨在从产芝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中,深入挖掘政府机构、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对乡村性的认知和理解,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乡村旅游中蕴涵的乡村性,恢复人性回归简单生活的追寻,深化在乡村性保护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机构、当地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一致认为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为主,村庄规模较小,原著居民占大部分,具有典型的乡村景观,保留传统的风俗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但是他们在旅游效益归属、乡村感知和乡村可持续上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机构对乡村性的认知主要从宏观角度,侧重于顶层设计和社会效益方面,着眼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在对策上偏向政策、方向、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游客对乡村性的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体验,因此态度和直观感受在认知中占了很大部分,在对策上要注重提高游客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对旅游体验进行反馈。当地居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过程、提供旅游服务或者享受旅游成果,对乡村性的认知更加本地化,对文化传统的感触更深,在对策上主要是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参与意识。旅游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受利益驱动,更加关注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元素,因此在理解乡村性时,考虑了市场的作用,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在对策上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本文以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为例,旨在从产芝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中,深入挖掘政府机构、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对乡村性的认知和理解,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乡村旅游中蕴涵的乡村性,恢复人性回归简单生活的追寻,深化在乡村性保护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机构、当地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一致认为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为主,村庄规模较小,原著居民占大部分,具有典型的乡村景观,保留传统的风俗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但是他们在旅游效益归属、乡村感知和乡村可持续上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机构对乡村性的认知主要从宏观角度,侧重于顶层设计和社会效益方面,着眼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在对策上偏向政策、方向、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游客对乡村性的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体验,因此态度和直观感受在认知中占了很大部分,在对策上要注重提高游客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对旅游体验进行反馈。当地居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过程、提供旅游服务或者享受旅游成果,对乡村性的认知更加本地化,对文化传统的感触更深,在对策上主要是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参与意识。旅游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受利益驱动,更加关注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元素,因此在理解乡村性时,考虑了市场的作用,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在对策上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