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广布化和高度化,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这类研究秉持了实证社会学的传统,大都采用案例调查方法。然而案例地选择集中在老少边贫地区,典型性有余,代表性不足。有鉴于此,本文选择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为个案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以期能为相关理论的建构提供新的实证素材和理论视野,同时期望能够为青山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社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对研究对象及其属性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一手材料为主,辅以二手文献资料,力图首先深描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过程图景,在此基础上谨慎地阐释其变迁机理和一般理论意义。
本研究发现:(1)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在个体、家庭、社区层面上均有表现,且集中呈现在社区生计、聚落景观、社区生活方式、社区组织与制度等四个方面。(2)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具有一系列特征:一是旅游生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区变迁的总体进程;二是旅游延缓了乡村社区的萎缩态势,使其保持了经济活力,从而具有人口凝聚和文化更新作用;三是随着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生计型家庭数量的增长,村民个体意识逐步加强,村集体组织的权威性逐渐下降;四是旅游发展既是嵌入乡村社区的过程,又呈现出明显的脱嵌趋势;五是社区处在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特殊的景社关系使得社区变迁呈现显著的被动性。(3)青山村社区变迁的根本动力源于村民对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外来旅游经营者成为社区变迁的新力量,政策始终是决定社区变迁方向、力度和绩效的外部关键因素,而变迁的本质是文化和制度的改变。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的乡村和乡村旅游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对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的理论抽象亟需开展多案例综合研究和分类研究,以防出现过度概化的偏差;二是要尽力区别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和一般现代化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以提高相关研究的精准性;三是要尽力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到制度层面,自上而下的制度优化固然重要,但基于乡村自治原则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本研究认为,青山村的旅游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优化景区-社区关系,克服“透明罩”现象的束缚。
基于对研究对象及其属性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一手材料为主,辅以二手文献资料,力图首先深描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过程图景,在此基础上谨慎地阐释其变迁机理和一般理论意义。
本研究发现:(1)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在个体、家庭、社区层面上均有表现,且集中呈现在社区生计、聚落景观、社区生活方式、社区组织与制度等四个方面。(2)青山村旅游引致的社区变迁具有一系列特征:一是旅游生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区变迁的总体进程;二是旅游延缓了乡村社区的萎缩态势,使其保持了经济活力,从而具有人口凝聚和文化更新作用;三是随着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生计型家庭数量的增长,村民个体意识逐步加强,村集体组织的权威性逐渐下降;四是旅游发展既是嵌入乡村社区的过程,又呈现出明显的脱嵌趋势;五是社区处在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特殊的景社关系使得社区变迁呈现显著的被动性。(3)青山村社区变迁的根本动力源于村民对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外来旅游经营者成为社区变迁的新力量,政策始终是决定社区变迁方向、力度和绩效的外部关键因素,而变迁的本质是文化和制度的改变。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的乡村和乡村旅游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对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的理论抽象亟需开展多案例综合研究和分类研究,以防出现过度概化的偏差;二是要尽力区别旅游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和一般现代化引致的乡村社区变迁,以提高相关研究的精准性;三是要尽力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到制度层面,自上而下的制度优化固然重要,但基于乡村自治原则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本研究认为,青山村的旅游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优化景区-社区关系,克服“透明罩”现象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