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上段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方案之一,针对该手术围术期疼痛的管理,仍然是麻醉领域研究的重点,围术期疼痛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当疼痛没有及时处理,不仅会出现术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的恢复减慢,给围手术期治疗带来困难,而且长期的疼痛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比较经典的麻醉方式可以选择单纯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但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人们提出了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式。而椎旁神经阻滞是近年来单侧胸腹部手术切口比较推崇的麻醉镇痛方式,在可视化超声定位技术引导下,PVB的穿刺越来越趋于精准化,具有操作时间短,穿刺并发症少,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强,安全性高的优点。因此,本研究在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将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探讨。
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择期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行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II级的患者(19-70岁)60例,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A组),每组30例。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基本的生命体征,开放外周静脉进行输液,予鼻导管进行吸氧。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PVB选取T10/11,T11/12进行阻滞,每个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10ml;EA组于T11/12节段进行硬膜外阻滞,排除全脊麻后,注射0.5罗哌卡因10ml-15ml。两种操作完成后20分钟分别进行全麻诱导,诱导后3分钟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的麻醉药物基本一致,接麻醉呼吸管道行控制呼吸,辅助通气,静脉持续泵注镇静镇痛药物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后待恢复自主呼吸,达到苏醒拔管要求后予拔除气管导管。术毕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记录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入室后不同阶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数值反应两种麻醉方式达到的镇痛效果。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分值。记录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评估两者的安全指标。
结果
1.本次研究的病例共60例,PVB组30例,EA组30例。两组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ASA)、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补液量等基本情况经研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EA组阻滞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PVB组(P<0.05),而麻醉维持时间EA组短于PVB组(P<0.05)。
3.术中瑞芬太尼用量EA组与PV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VB组少于EA组(P<0.05)。
4.EA组组内比较:MAP的相关数据中M0(入室静息5分钟后)M0(入室静息5分钟后)((P<0.05);PVB与EA组间比较:MAP相关数据中,在M2时EA组低于PVB组,在M3和M4时EA组高于PVB组;HR相关数据中,在M3、M4时EA组高于PVB组(P<0.05);
5.在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VAS评分无论在静息状态还是咳嗽状态PVB组均低于E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对于上段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满足该手术的围术期镇痛的要求,而且该麻醉方式下围术期阿片药物使用更少,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舒适度更高。
2.对比硬膜外阻滞麻醉,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围术期镇痛效果更好,病人活动早,更符合术后快速康复的要求。
3.对比硬膜外阻滞麻醉,超声定位椎旁神经阻操作安全性更高,基本无明显的并发症。
上段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方案之一,针对该手术围术期疼痛的管理,仍然是麻醉领域研究的重点,围术期疼痛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当疼痛没有及时处理,不仅会出现术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的恢复减慢,给围手术期治疗带来困难,而且长期的疼痛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比较经典的麻醉方式可以选择单纯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但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人们提出了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式。而椎旁神经阻滞是近年来单侧胸腹部手术切口比较推崇的麻醉镇痛方式,在可视化超声定位技术引导下,PVB的穿刺越来越趋于精准化,具有操作时间短,穿刺并发症少,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强,安全性高的优点。因此,本研究在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将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探讨。
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择期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行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II级的患者(19-70岁)60例,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A组),每组30例。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基本的生命体征,开放外周静脉进行输液,予鼻导管进行吸氧。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PVB选取T10/11,T11/12进行阻滞,每个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10ml;EA组于T11/12节段进行硬膜外阻滞,排除全脊麻后,注射0.5罗哌卡因10ml-15ml。两种操作完成后20分钟分别进行全麻诱导,诱导后3分钟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的麻醉药物基本一致,接麻醉呼吸管道行控制呼吸,辅助通气,静脉持续泵注镇静镇痛药物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后待恢复自主呼吸,达到苏醒拔管要求后予拔除气管导管。术毕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记录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入室后不同阶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数值反应两种麻醉方式达到的镇痛效果。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分值。记录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评估两者的安全指标。
结果
1.本次研究的病例共60例,PVB组30例,EA组30例。两组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ASA)、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补液量等基本情况经研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EA组阻滞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PVB组(P<0.05),而麻醉维持时间EA组短于PVB组(P<0.05)。
3.术中瑞芬太尼用量EA组与PV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VB组少于EA组(P<0.05)。
4.EA组组内比较:MAP的相关数据中M0(入室静息5分钟后)
5.在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VAS评分无论在静息状态还是咳嗽状态PVB组均低于E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对于上段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满足该手术的围术期镇痛的要求,而且该麻醉方式下围术期阿片药物使用更少,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舒适度更高。
2.对比硬膜外阻滞麻醉,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围术期镇痛效果更好,病人活动早,更符合术后快速康复的要求。
3.对比硬膜外阻滞麻醉,超声定位椎旁神经阻操作安全性更高,基本无明显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