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抽象的中医理论很难被理解并准确的运用到临床中。探究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将基础理论、临床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机制相结合,从多角度揭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
方法:
本研究以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的临证思想以及医案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痞证医案的“症-证-方-药”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进一步选用痞证三大类证型的9个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深入探究陈师痞证用药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揭示陈师的痞证临证思想以及用药特点的科学内涵。
结果:
1.中国古代医籍资料中对于痞证的认识多样,发现古代的“痞”与现代“痞”的概念存在不统一的地方,但病因病机存在相似之处,多与寒湿、七情、饮食、过劳等因素有关,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司,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采用补虚泻实的治法,以恢复脾胃之气的升降功能。
2.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痞证相关性高的现代医学疾病,二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伴随精神心理症状。二者的发病机制多与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有关。目前以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辅以饮食调整及心理治疗,同时关注了中医药等其他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效果。
3.痞证415个医案分析研究,除了胃脘部的痞塞胀满症状之外,患者多伴有不寐、畏寒、食少、嗳气、乏力、大便稀、急躁易怒等症状。痞证组方药性配伍以寒温为主;药味配伍以苦辛为主,佐以酸甘;常见的药对配伍有半夏-黄连、佛手-香橼、沉香-郁金。陈师痞证处方多以9-14味药物居多。
痞证按证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实证,症见脘痞,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多伴不寐、急躁易怒、嗳气、食少、泛酸等症状;舌色暗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以弦滑、滑、弦为多见。实证类中的气滞重者,以柴胡疏肝散化裁;痰湿重者,以二陈汤化裁;食积重者,以保和丸化裁;郁热重者,以左金丸化裁。二是虚证,症见脘痞,因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多伴乏力、畏寒、不寐、大便稀或秘结、食少等症状;舌色多暗,舌边多有齿痕,舌苔多白腻;脉象可见滑、弦滑、细。虚证类中偏气虚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化裁;中虚气逆者,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化裁;偏阳虚以人参汤、黄芪建中汤或二姜散为基础方化裁;偏阴虚者,以益胃汤为基础方化裁。三是虚实夹杂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虚实症状均可见,除了主症脘痞外,可有畏寒、大便稀等脾胃虚弱之症,亦可见急躁易怒、嗳气等肝气犯胃之症。虚实错杂证类中的寒热错杂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化裁;有瘀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化裁。
4.网络药理学分析,痞证同一处方中,药物的成分和靶标均存在重合的现象,且药物之间共同靶标数量多。生物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痞证的三个证型之间具有一些相同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富集到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与甘味和苦味有关;富集到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可对睡眠觉醒、情绪、肌肉张力等生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虚证与其他两证不同的富集信息主要表现在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与体内的产热机制有关。
结论:
从宏观角度,通过痞证临床验案,并结合陈宝贵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出陈师治疗痞证的“症—证—方—药”规律及特点:临床上抓主症、看辅症,辨证以虚实为主,治疗上注重调整气机,遣方多以经方化裁,用药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主。陈宝贵教授的“三统一”、“三精准”、“三效关系”的学术思想,既来源于临床,又指导着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微观角度,借助现代网络药理学技术,富集得到功能和通路信息,三种证型处方药物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这与目前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研究相似;富集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提示痞证处方药物不仅治疗脘痞的症状,还可能通过药物靶点的多样性整体调节患者的睡眠、情绪等;虚证药物富集到的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过程,与陈师治疗虚证提高热性药比例的用药特点相一致;富集到的介导甘味和苦味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可能与苦、甘味药物的使用特点相关,中医理论讲“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此外研究意外发现,通过富集到的生物功能信息,与中医理论“脾主身之肌肉”、“胃不和则卧不安”、“背为阳”等中医理论存在相似性,发现中西医生理病理存在互通之处,中西互参将有利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抽象的中医理论很难被理解并准确的运用到临床中。探究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将基础理论、临床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机制相结合,从多角度揭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
方法:
本研究以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的临证思想以及医案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痞证医案的“症-证-方-药”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进一步选用痞证三大类证型的9个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深入探究陈师痞证用药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揭示陈师的痞证临证思想以及用药特点的科学内涵。
结果:
1.中国古代医籍资料中对于痞证的认识多样,发现古代的“痞”与现代“痞”的概念存在不统一的地方,但病因病机存在相似之处,多与寒湿、七情、饮食、过劳等因素有关,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司,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采用补虚泻实的治法,以恢复脾胃之气的升降功能。
2.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痞证相关性高的现代医学疾病,二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伴随精神心理症状。二者的发病机制多与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有关。目前以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辅以饮食调整及心理治疗,同时关注了中医药等其他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效果。
3.痞证415个医案分析研究,除了胃脘部的痞塞胀满症状之外,患者多伴有不寐、畏寒、食少、嗳气、乏力、大便稀、急躁易怒等症状。痞证组方药性配伍以寒温为主;药味配伍以苦辛为主,佐以酸甘;常见的药对配伍有半夏-黄连、佛手-香橼、沉香-郁金。陈师痞证处方多以9-14味药物居多。
痞证按证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实证,症见脘痞,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多伴不寐、急躁易怒、嗳气、食少、泛酸等症状;舌色暗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以弦滑、滑、弦为多见。实证类中的气滞重者,以柴胡疏肝散化裁;痰湿重者,以二陈汤化裁;食积重者,以保和丸化裁;郁热重者,以左金丸化裁。二是虚证,症见脘痞,因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多伴乏力、畏寒、不寐、大便稀或秘结、食少等症状;舌色多暗,舌边多有齿痕,舌苔多白腻;脉象可见滑、弦滑、细。虚证类中偏气虚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化裁;中虚气逆者,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化裁;偏阳虚以人参汤、黄芪建中汤或二姜散为基础方化裁;偏阴虚者,以益胃汤为基础方化裁。三是虚实夹杂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虚实症状均可见,除了主症脘痞外,可有畏寒、大便稀等脾胃虚弱之症,亦可见急躁易怒、嗳气等肝气犯胃之症。虚实错杂证类中的寒热错杂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化裁;有瘀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化裁。
4.网络药理学分析,痞证同一处方中,药物的成分和靶标均存在重合的现象,且药物之间共同靶标数量多。生物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痞证的三个证型之间具有一些相同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富集到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与甘味和苦味有关;富集到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可对睡眠觉醒、情绪、肌肉张力等生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虚证与其他两证不同的富集信息主要表现在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与体内的产热机制有关。
结论:
从宏观角度,通过痞证临床验案,并结合陈宝贵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出陈师治疗痞证的“症—证—方—药”规律及特点:临床上抓主症、看辅症,辨证以虚实为主,治疗上注重调整气机,遣方多以经方化裁,用药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主。陈宝贵教授的“三统一”、“三精准”、“三效关系”的学术思想,既来源于临床,又指导着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微观角度,借助现代网络药理学技术,富集得到功能和通路信息,三种证型处方药物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这与目前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研究相似;富集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提示痞证处方药物不仅治疗脘痞的症状,还可能通过药物靶点的多样性整体调节患者的睡眠、情绪等;虚证药物富集到的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过程,与陈师治疗虚证提高热性药比例的用药特点相一致;富集到的介导甘味和苦味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可能与苦、甘味药物的使用特点相关,中医理论讲“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此外研究意外发现,通过富集到的生物功能信息,与中医理论“脾主身之肌肉”、“胃不和则卧不安”、“背为阳”等中医理论存在相似性,发现中西医生理病理存在互通之处,中西互参将有利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