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陈宝贵教授痞证医案的“症-证-方-药”规律和分子功能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抽象的中医理论很难被理解并准确的运用到临床中。探究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将基础理论、临床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机制相结合,从多角度揭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
  方法:
  本研究以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的临证思想以及医案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痞证医案的“症-证-方-药”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进一步选用痞证三大类证型的9个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深入探究陈师痞证用药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揭示陈师的痞证临证思想以及用药特点的科学内涵。
  结果:
  1.中国古代医籍资料中对于痞证的认识多样,发现古代的“痞”与现代“痞”的概念存在不统一的地方,但病因病机存在相似之处,多与寒湿、七情、饮食、过劳等因素有关,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司,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采用补虚泻实的治法,以恢复脾胃之气的升降功能。
  2.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痞证相关性高的现代医学疾病,二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伴随精神心理症状。二者的发病机制多与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有关。目前以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辅以饮食调整及心理治疗,同时关注了中医药等其他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效果。
  3.痞证415个医案分析研究,除了胃脘部的痞塞胀满症状之外,患者多伴有不寐、畏寒、食少、嗳气、乏力、大便稀、急躁易怒等症状。痞证组方药性配伍以寒温为主;药味配伍以苦辛为主,佐以酸甘;常见的药对配伍有半夏-黄连、佛手-香橼、沉香-郁金。陈师痞证处方多以9-14味药物居多。
  痞证按证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实证,症见脘痞,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多伴不寐、急躁易怒、嗳气、食少、泛酸等症状;舌色暗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以弦滑、滑、弦为多见。实证类中的气滞重者,以柴胡疏肝散化裁;痰湿重者,以二陈汤化裁;食积重者,以保和丸化裁;郁热重者,以左金丸化裁。二是虚证,症见脘痞,因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多伴乏力、畏寒、不寐、大便稀或秘结、食少等症状;舌色多暗,舌边多有齿痕,舌苔多白腻;脉象可见滑、弦滑、细。虚证类中偏气虚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化裁;中虚气逆者,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化裁;偏阳虚以人参汤、黄芪建中汤或二姜散为基础方化裁;偏阴虚者,以益胃汤为基础方化裁。三是虚实夹杂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虚实症状均可见,除了主症脘痞外,可有畏寒、大便稀等脾胃虚弱之症,亦可见急躁易怒、嗳气等肝气犯胃之症。虚实错杂证类中的寒热错杂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化裁;有瘀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化裁。
  4.网络药理学分析,痞证同一处方中,药物的成分和靶标均存在重合的现象,且药物之间共同靶标数量多。生物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痞证的三个证型之间具有一些相同的微观分子作用规律,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富集到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与甘味和苦味有关;富集到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可对睡眠觉醒、情绪、肌肉张力等生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虚证与其他两证不同的富集信息主要表现在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与体内的产热机制有关。
  结论:
  从宏观角度,通过痞证临床验案,并结合陈宝贵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出陈师治疗痞证的“症—证—方—药”规律及特点:临床上抓主症、看辅症,辨证以虚实为主,治疗上注重调整气机,遣方多以经方化裁,用药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主。陈宝贵教授的“三统一”、“三精准”、“三效关系”的学术思想,既来源于临床,又指导着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微观角度,借助现代网络药理学技术,富集得到功能和通路信息,三种证型处方药物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均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有关,这与目前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研究相似;富集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受体提示痞证处方药物不仅治疗脘痞的症状,还可能通过药物靶点的多样性整体调节患者的睡眠、情绪等;虚证药物富集到的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过程,与陈师治疗虚证提高热性药比例的用药特点相一致;富集到的介导甘味和苦味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可能与苦、甘味药物的使用特点相关,中医理论讲“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此外研究意外发现,通过富集到的生物功能信息,与中医理论“脾主身之肌肉”、“胃不和则卧不安”、“背为阳”等中医理论存在相似性,发现中西医生理病理存在互通之处,中西互参将有利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其他文献
目的  1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千金方》中所载录的针灸单穴处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千金方》的针灸单穴处方的用穴规律和特点。  2结合《千金方》的单穴网络分析结果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方法  1阅读《千金方》,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包含病证、处方来源、章节、症状、腧穴组成的Excel单穴处方数据库。  2经过规范命名,删除重复条文,对单穴数据库精确分类后,分别建立符合网络分析条件的数据模型。  3运用
目的:  观察针药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气虚血瘀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和缓解癌性疼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排列表将60名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其中治疗组采用针药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阿片类药物治疗。本研究选择的阿片类药物为盐酸羟考酮片(奥施康定)及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治疗组在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及针刺治疗。中药选择益气活血
目的:  李永成教授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在运用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颇有心得,本文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其处方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总结遣方用药规律,挖掘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并为其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李永成教授门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病案150例,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方药等信息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版,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包括一般
学位
目的: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选取现存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医学著作,检索肺胀相关处方用药及选穴治疗信息,对方剂、药物、穴位等相关要素进行提取与统计分析,剖析其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并通过收集整理门诊COPD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药信息,分析和探索COPD患者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对古代医籍与现代临床中的肺胀治疗方药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肺胀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目的:回顾性分析(1)复发性下肢丹毒的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2)规范性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对下肢丹毒复发率及病程的影响。  方法:筛选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下肢丹毒经抗生素规范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采集符合纳排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发病季节)、临床资料(发热缓解时间、疾病缓解时间、中医局部辨证、是否
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临床观察的角度,通过对比阴阳经透刺法为主结合艾灸和常规针刺法结合艾灸在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各项临床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以评估阴阳经透刺法为主结合艾灸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具体改善情况。旨在探索一种改善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新的且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患者患肢在最佳时间内的各项恢复,以期日后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尝试、应用和推广。  研究方法:此研究期间共收集脑卒中
学位
目的:  本研究通过纳入肝郁肾虚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应用滋水疏肝、调摄冲任法治疗,初步评估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门诊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72例,按随机数字对照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内分泌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内分泌治疗基础上予口服中药汤剂治以滋水疏肝、调摄
学位
目的:  (1)通过检索已发表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文献,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筋骨针疗法和毫针疗法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以明确筋骨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方法:  (1)计算机检索CNKI、VIP、
学位
目的:观察护肝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2DM-NAFL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疗效评价。  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月期间,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76例,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并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护肝汤联合
学位
目的:对有关中国古代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学说和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以正清源流,呈现发展脉络,揭示发展规律。运用发生认识论、隐喻认知分析、字源学分析等方法对对梳理出的关于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突出问题进行诠释,为理论的更新奠定基础。  方法:运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法对各个历史时期关于胆的学说和理论溯源整理。运用发生认识论、隐喻认知分析、字源学分析等方法对梳理出的关于胆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