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女性离散小说中的身份协商——《茉莉》、《浮世世界》、《莫娜在应许之地》和《典型美国人》的跨文化解读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和流动性是我们的时代特点。在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移民的速度和数量迅速增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并不一定都很顺利,交际双方(包括劳工、移民、游客、旅居等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有时并不能产生积极友好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可能导致诸如文化冲突、精神抑郁、被迫迁徙,甚至战争等严重后果,这些案例越来越多的在文学作品里展现出来。亚裔美国离散文学的发展记录了亚裔移民在美国的苦难历史和生存现状。亚裔美国文学向读者展示了身份形成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动态性的协商过程。离散的概念也与吉尔﹒德勒兹后现代哲学理念“游牧思想”相吻合,德勒兹的“游牧思想”与定居秩序相对应(《千高原》)。本研究选取的小说作品体现了游牧思想与定居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德勒兹认为,美国文学是卓越的少数民族文学(minor literature par excellence)。这意味着该文学永远在生成(becoming)过程中,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而亚裔美国文学对该特点亦有贡献。本论文旨在揭示亚裔离散女性受到美国主流社会和父权的双重压迫下沉默的、无法诉说的历史与生存困境。通过解读小说中亚裔离散女性的经历,研究她们的文化身份问题,探索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一种在不同文化空间进行对话的跨文化解读方法——身份协商理论。本论文通过重读经典亚裔美国女性小说来重新审视文化身份的问题。全文共分成六个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序言部分介绍了亚裔美国文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身份问题在亚裔离散研究中一直存在问题。本质主义认为身份和文化是固定的、统一的,身份之间的边界也是清晰稳定的。然而,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身份是流动的,是生成的(transformative becoming)。但是这样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正如安东尼﹒科恩所说,如果身份随时间而流变,在与不同族裔群体交流中再形成,我们就不能认为这种变色龙似的身份是真实的。尽管一些批评家运用了后殖民和后现代的文化身份概念去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适用性、相关性、目的性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论。有评论指出,后殖民身份“掩盖或抹杀了真正的自我,自我应该通过文化文本恢复,文化差异诸如阶级、文化、性别、种族和肤色应该被认同和解构”(陈国明)。陈国明批评,这样的理论是让人们铸造盾牌, 将自己如蚕蛹般包裹起来,而不能洞察他者的文化身份。
  随后,本研究梳理了经典的后殖民批评和后现代批评中的主要身份理论:混杂。本研究认为,虽然混杂已经成为主流研究方法,但是其内涵仍然需要反思和改进。在一些针对混杂的批评中,彼得森认为,该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遗漏了权力和不平等性,这对于“霸权是一种有害的肯定”。阿瑞安也认为,这是新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胜利。
  基于以上观点,研究提出借鉴丁允珠等跨文化交际学者的身份协商理论作为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论文的观点:协商概念是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不仅有助于化解文化冲突,也有助于全面理解一些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误读。本研究并不完全否认混杂的理论概念,而是对这一概念的修改和再思考,以全面判断文化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论家克莱德对混杂理论做了系统批评,提出“需重新审视混杂的适用条件和基础”。文本将综合一些跨文化理论和视角,分析女作家作品中的离散经历。论文主体部分选取巴拉迪﹒穆克吉《茉莉》、辛西娅﹒角钿《浮世世界》、任璧莲《典型美国人》和《莫娜在希望之乡》,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来考察亚裔女性如何寻找文化身份、家园和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跨文化交际学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跨文化文学相关的身份理论。丁允珠将身份协商概念定义为个人在跨文化情境下试图维护、定义、修改、挑战或者支持他们自己或别人希望的自我形象。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为“留心”。留心作为认知学上身份协商的核心概念,是人类对新知识、新视角的开放思维状态,包括了跨文化的敏锐性和意识感。基于丁允珠的理论,罗纳德﹒杰克森的“文化合约理论”将文化身份协商定义为双方基于思想、价值和信仰的交易过程。上述理论为文学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论述巴拉迪﹒穆克吉的主人公茉莉如何努力以“留心”的文化适应心理协商她的文化身份。茉莉的旅途是从“客体到主体”(DeepikaBhari),从无知到智慧,从被动到主动的文化协商过程。通过她复杂的身份变化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穆克吉向读者展示了茉莉是如何“留心”地协商文化身份。一些批评家认为,穆克吉的作品为美国梦背书,不加辨别的吸收美国文化,批评她拒绝承认自己的移民身份;一些评论认为茉莉迅速的文化适应是背离了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物质现实,因而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当我们将她的言行置于“留心”这一概念中进行文本细读,会发现茉莉其实在挑战文化霸权和残酷的现实。在不同的时空中,她以灵活、“留心”的动态转变挑战权威。
  第三章论述角钿小说《浮世世界》中日裔美国人在二战、种族隔离之后所遭受的黑暗历史。本研究揭示了,亚裔离散女性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才能寻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主人公在动态空间里不断协商出文化身份。本论文还论述了角钿如何将亚裔女性的身份形成过程置于权力和霸权的种族凝视之下,鼓励女性不断协商她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本研究还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文本叙述结构之间展开的协商过程。
  第四章探讨任璧莲如何重新定义身份过程和协商交易。莫娜一方面希望提升张家人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渴望社会变革,她选择信仰犹太教改革派看似是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折中选择。而古格斯坦营试验的失败体现了种族对抗下的身份流变的矛盾和失败。张家的“竹子”哲学也让读者了解到华裔美国人的“顽强劲节”的协商精神。上述小说的共性在于亚裔美国女性的身份协商与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而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创伤与矛盾亦不能被忽略。
  综上所述,小说中亚裔女性文化身份的选择并非是毫无压力的自由选择;流动和流浪不利于寻找一个稳定的家园,但可能成为重新发现家庭和身份的一种离散模式;亚裔女性的心理创伤也难以避免。掩盖在混杂和身份流动的主题之下,亚裔女性的抗争和苦难、暴力和遭遇、创伤和沉默在现有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上述叙述背景下,茉莉“留心”适应并权衡她的非法身份;奥利维亚在不断旅行中、在动态空间中寻找归属感;莫娜、凯里和海伦如何“协商”典型美国人或典型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通过跨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对离散文本中关于权力抵抗和文化身份塑造有了更全面的解读。
  本论文同时指出,小说的叙事结构包括读者。作为叙事对象的读者应该清楚虚构小说表征的阅读地位。基于以上观点,读者可以挑战文本。叙事对象与文本积极、独立地对话,在文本协商中成为参与者。
其他文献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自秦汉以下,历代文化史对庄子及其思想都有不同方式的关注,由此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庄子文化记忆。就其传承方式而言,除历代庄子学术研究文本外,诗歌文本乃是极重要的记忆媒介,尤其是在中国诗歌的王朝——唐代。  本文集中考察了现存唐诗中关乎庄子记忆书写的部分,拟从庄子形象的生成及转变、记忆之场的建构和思想原型等三个
学位
蒋锡震是活跃在康熙年间的江南诗人,在当地蜚声艺林,现存有诗集《青溪诗偶存》十卷。蒋锡震的诗人身份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兼有清诗由前期向中期转型的过渡性特征。通过对蒋锡震个人及其诗歌创作特征的观照,有助于了解当时处于诗风转型期的地方代表性诗人的风貌、以及探索清诗新出路的一般模式和个性化成果。  本文以蒋锡震的诗文集为基本资料,通过相关文献材料的整合和分析,力图展现出一个有志于诗学、面目清晰的诗人形象。
学位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语国家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克制沉静的笔调和第一人称的口吻刻画了诸多带有身份困扰的无根人物。《长日留痕》和《无法安慰》这两部小说被认为是石黑一雄最不相似的两部作品,前者充满了对大英帝国的怀旧情绪,一举奠定了石黑一雄作为历史性书写作家的地位,而后者则把故事场景搬到了不知名的欧洲小城,让石黑一雄被重新定义为国际化书写小说家。然而,作为石黑一雄小说中经常出
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近两年一再被政策提及,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全球化背景来看,在英语学科中融入中国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笔者和一名十年教学经验英语教师共同在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开展的为期一年半的“英语话中华”创新选修课,收集、整理分析了包括教学反思、纵深访谈、小组访谈、课堂观察、田野笔记等在内的数据,对比了项目发起人、实施者、评价者的观念和行为,挖掘了课程启动、实施、管理
学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片小说,随笔,戏剧等,异域风情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毛姆对东方情有独钟:他以南太平洋岛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东方故事,南太平洋诸岛甚至被称为“毛姆国”;1919年他前往中国,回国后,他以中国见闻为素材,创作了《在中国的屏风上》(On a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为电视观众“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触相应的媒介,并在共同的社群里交流观剧心得,从而进一步扩大电视剧的传播力。因此,了解国内外网络观众的深层心理,把握他们真实的观剧需求,对提高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以往的电视剧研究中,不少学者或以海外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入手,或从国产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传播策略及内容本身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