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崇拜者的历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对古中国的追寻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片小说,随笔,戏剧等,异域风情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毛姆对东方情有独钟:他以南太平洋岛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东方故事,南太平洋诸岛甚至被称为“毛姆国”;1919年他前往中国,回国后,他以中国见闻为素材,创作了《在中国的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彩色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以及《苏伊士之东》(East of Suez)。
  西方评论界习惯于将毛姆笔下的东方各国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国内评论界则更多地关注毛姆的中国系列作品,将其视为毛姆中国观的最直接体现。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毛姆对中国有许多误读,持有矛盾的中国观:一方面傲慢与偏见并存,另一方面又被中国深深吸引。本文同样单独研究毛姆的中国系列作品,但与传统研究又有所不同,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古代中国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两个部分,毛姆是古代中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对中国朝现代化方向的转变持反对态度,这一态度表现为他对20世纪中国的漠视、傲慢及偏见。
  本文首先梳理了从14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中的沿革,而毛姆对古代中国的迷恋和追寻,则和20世纪英国文学普遍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恰恰相反;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毛姆笔下的中国人物形象,认为他避开了“黄祸论”的影响,从劳动人民,女性和学者身上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启示;本文第三部分,从毛姆作品中提炼出了较抽象的中国元素,包括田园式的景致,中国的艺术及哲学,证明毛姆对古代中国的执着和推崇。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毛姆到访中国,并是不带着西方殖民者的优越感而来,而是带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情绪而来。古中国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满足了毛姆为自己和同胞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出路的需要,中国是他眼中乌托邦式的存在,是饱受一战苦果折磨的西方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剿闯”系列小说,即指成书于明清易代之际,描写李自成起义兴亡过程的长篇白话时事小说,包括《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樵史通俗演义》《铁冠图全传》四部作品。本文以“剿闯”系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由其文本形态及变化情况切入,从文本生成与演变、故事情节流变、人物形象塑造与发展、小说价值与影响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在文本生成方面,从采摭史料与借鉴其他小说创作两个角度对“剿闯”系列小说的文本来源进行分析,探究时
学位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自秦汉以下,历代文化史对庄子及其思想都有不同方式的关注,由此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庄子文化记忆。就其传承方式而言,除历代庄子学术研究文本外,诗歌文本乃是极重要的记忆媒介,尤其是在中国诗歌的王朝——唐代。  本文集中考察了现存唐诗中关乎庄子记忆书写的部分,拟从庄子形象的生成及转变、记忆之场的建构和思想原型等三个
学位
蒋锡震是活跃在康熙年间的江南诗人,在当地蜚声艺林,现存有诗集《青溪诗偶存》十卷。蒋锡震的诗人身份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兼有清诗由前期向中期转型的过渡性特征。通过对蒋锡震个人及其诗歌创作特征的观照,有助于了解当时处于诗风转型期的地方代表性诗人的风貌、以及探索清诗新出路的一般模式和个性化成果。  本文以蒋锡震的诗文集为基本资料,通过相关文献材料的整合和分析,力图展现出一个有志于诗学、面目清晰的诗人形象。
学位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语国家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克制沉静的笔调和第一人称的口吻刻画了诸多带有身份困扰的无根人物。《长日留痕》和《无法安慰》这两部小说被认为是石黑一雄最不相似的两部作品,前者充满了对大英帝国的怀旧情绪,一举奠定了石黑一雄作为历史性书写作家的地位,而后者则把故事场景搬到了不知名的欧洲小城,让石黑一雄被重新定义为国际化书写小说家。然而,作为石黑一雄小说中经常出
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近两年一再被政策提及,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全球化背景来看,在英语学科中融入中国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笔者和一名十年教学经验英语教师共同在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开展的为期一年半的“英语话中华”创新选修课,收集、整理分析了包括教学反思、纵深访谈、小组访谈、课堂观察、田野笔记等在内的数据,对比了项目发起人、实施者、评价者的观念和行为,挖掘了课程启动、实施、管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