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自秦汉以下,历代文化史对庄子及其思想都有不同方式的关注,由此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庄子文化记忆。就其传承方式而言,除历代庄子学术研究文本外,诗歌文本乃是极重要的记忆媒介,尤其是在中国诗歌的王朝——唐代。
本文集中考察了现存唐诗中关乎庄子记忆书写的部分,拟从庄子形象的生成及转变、记忆之场的建构和思想原型等三个角度切入,将相关诗歌与“文化记忆”理论进行结合,由此梳理唐人庄子记忆的书写方式、思考方向,以及凝聚其中的精神观念。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庄子形象的可塑性,并结合具体诗歌分析庄子的形象在唐代各阶段经历了何种改变,以及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第二章介绍唐诗中庄子记忆之场的建构,并从记忆之场入手,找寻其背后的文化记忆。文章挑选了几个对庄子而言较具代表性的地理意象群,分别围绕“‘蒙’地”、“漆园”、“濮水”、“濠梁”以及“南华山”展开;第三章将分析唐诗中那些源于《庄子》或相关文本,而后成为一种思想原型的记忆。主要借助“不材之木”、“涸辙之鲋”、“庖丁解牛”等典故来阐述。
本文集中考察了现存唐诗中关乎庄子记忆书写的部分,拟从庄子形象的生成及转变、记忆之场的建构和思想原型等三个角度切入,将相关诗歌与“文化记忆”理论进行结合,由此梳理唐人庄子记忆的书写方式、思考方向,以及凝聚其中的精神观念。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庄子形象的可塑性,并结合具体诗歌分析庄子的形象在唐代各阶段经历了何种改变,以及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第二章介绍唐诗中庄子记忆之场的建构,并从记忆之场入手,找寻其背后的文化记忆。文章挑选了几个对庄子而言较具代表性的地理意象群,分别围绕“‘蒙’地”、“漆园”、“濮水”、“濠梁”以及“南华山”展开;第三章将分析唐诗中那些源于《庄子》或相关文本,而后成为一种思想原型的记忆。主要借助“不材之木”、“涸辙之鲋”、“庖丁解牛”等典故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