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网络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使用与满足比较——以电视剧《琅琊榜》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为电视观众“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触相应的媒介,并在共同的社群里交流观剧心得,从而进一步扩大电视剧的传播力。因此,了解国内外网络观众的深层心理,把握他们真实的观剧需求,对提高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以往的电视剧研究中,不少学者或以海外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入手,或从国产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传播策略及内容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从国内外观众心理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受众的角度,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以2015年热播的国产电视剧《琅琊榜》为例,收集了数百份国外观众在Viki,MDL和IMDb上的评论,以及国内观众在豆瓣网上的评论,运用内容分析法,着重分析对比国内外观众对《琅琊榜》评论的异同点,探寻他们观看中国电视剧时真实的需求和满足。研究发现国内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的需求存在相似之处,如审美需求、娱乐需求等。不同之处在于国内观众在观看古装剧《琅琊榜》时会产生身份认同感,其审美需求和怀旧心理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此外国内观众中存在不少原著粉和明星粉,他们对由小说改编且由喜爱的明星出演的IP剧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但由于国产电视剧的同质性,观众并未对故事情节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外国观众在观看中国电视剧时更倾向于求知和娱乐需求。以往粗制滥造的中国电视剧给他们留下了消极的刻板印象,字幕的缺失和文化差异也给其观看中国电视剧造成障碍,而《琅琊榜》的高质量制作和英语字幕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需求。此外由演技好且颜值高的中国明星出演此剧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之后本论文尝试从跨文化等角度阐释出现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情感认同等。
  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如为出口海外的中国电视剧配备高质量的多语种字幕和背景介绍,更好地帮助海外观众理解电视剧的内容;在国内外举办中国电视文化节等能与外国观众近距离互动的文化活动,在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力;灵活利用“互联网+明星”效应,如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加强国内明星与海外粉丝的互动,调动他们观看中国电视剧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与“Viki”、“MyDramalist”和“Netflix”等海外视频网站的合作,为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视剧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并利用在网站首页设置宣传海报等方法,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结语总结了论文的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琅琊榜》无法代表国产电视剧的所有类型,采集的评论样本数量不足以及分类标准有重叠之处等缺憾。希望本论文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深入方向。
其他文献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自秦汉以下,历代文化史对庄子及其思想都有不同方式的关注,由此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庄子文化记忆。就其传承方式而言,除历代庄子学术研究文本外,诗歌文本乃是极重要的记忆媒介,尤其是在中国诗歌的王朝——唐代。  本文集中考察了现存唐诗中关乎庄子记忆书写的部分,拟从庄子形象的生成及转变、记忆之场的建构和思想原型等三个
学位
蒋锡震是活跃在康熙年间的江南诗人,在当地蜚声艺林,现存有诗集《青溪诗偶存》十卷。蒋锡震的诗人身份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兼有清诗由前期向中期转型的过渡性特征。通过对蒋锡震个人及其诗歌创作特征的观照,有助于了解当时处于诗风转型期的地方代表性诗人的风貌、以及探索清诗新出路的一般模式和个性化成果。  本文以蒋锡震的诗文集为基本资料,通过相关文献材料的整合和分析,力图展现出一个有志于诗学、面目清晰的诗人形象。
学位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语国家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克制沉静的笔调和第一人称的口吻刻画了诸多带有身份困扰的无根人物。《长日留痕》和《无法安慰》这两部小说被认为是石黑一雄最不相似的两部作品,前者充满了对大英帝国的怀旧情绪,一举奠定了石黑一雄作为历史性书写作家的地位,而后者则把故事场景搬到了不知名的欧洲小城,让石黑一雄被重新定义为国际化书写小说家。然而,作为石黑一雄小说中经常出
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近两年一再被政策提及,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全球化背景来看,在英语学科中融入中国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笔者和一名十年教学经验英语教师共同在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开展的为期一年半的“英语话中华”创新选修课,收集、整理分析了包括教学反思、纵深访谈、小组访谈、课堂观察、田野笔记等在内的数据,对比了项目发起人、实施者、评价者的观念和行为,挖掘了课程启动、实施、管理
学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片小说,随笔,戏剧等,异域风情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毛姆对东方情有独钟:他以南太平洋岛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东方故事,南太平洋诸岛甚至被称为“毛姆国”;1919年他前往中国,回国后,他以中国见闻为素材,创作了《在中国的屏风上》(O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