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野下特朗普推特语篇研究:以含“China”或“Chinese”的推文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其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分析特朗普推特中含有“中国”或“中国人”推文及其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也关注特朗普在针对中国的推特中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其个人价值判断,以及如何评价人,事,物。
  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是最主要的部分,主要关注说话者的感受,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判断以及事物鉴赏等,分别对应态度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即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反映的是说话者参与话语的方式,主要分为表达说话者个人声音的自言和以多种方式把其他声音投射到语篇中的借言。其中借言又分为话语收缩和话语拓展两个子系统。话语收缩意味着话语的介入挑战或限制了其他声音和立场。话语扩展意味着话语的介入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对话中的其他声音和立场。级差系统则体现说话者评价的强弱变化,或是讲话者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所做的“加剧性”描述或“模糊性”描述。级差包含语势和聚焦两个变量。
  我们首先通过TrumpTwitterArchive网站抽取含有“中国”或“中国人”的481条推文,并对其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注。接着,根据标注的结果得出相应的数据后,我们发现消极情感资源在特朗普推特语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且消极态度资源中常常借助语势资源强化力度。而在介入系统中,特朗普使用的自言资源占主要部分,使得特朗普呈现的陈述更加主观武断,不包容其他可能的声音。借言中的话语收缩资源多于话语拓展资源。在收缩资源中,否定资源多于肯定资源。这使得特朗普的推特语篇中话语空间收缩,其他的观点即使出现了,也受到限制。在级差资源中,语势资源多于聚焦资源。本研究还结合具体语料分析了特朗普在推文中是如何展现其对中国的主观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评价理论结合特朗普推特语篇分析的一次尝试,并且也为特朗普对中国的言论及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祭祖是先秦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不仅涉及一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诗经》祭祖诗记录了周代贵族缅怀先祖、祈求平安乃至于统治邦国的重要过程,是研究周代祭祖活动的经典文献。研究《诗经》中的祭祖诗有利于探究周代文化状态,考察周代社会中的祭祖礼仪、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一般而言,祭祖典礼上所用乐歌属于祭祖诗的范围。同时,其他描写祭祖活动的诗歌也有助于还原先秦的时代风貌,应该也划在祭
学位
三声连读变调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对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变调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调素论、优选论和韵律层级等理论,试图对不同的声调模式进行解释。  本文基于词汇音系学和韵律层级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分析词汇和短语层面的三声变调现象,归纳出普通话三声连读变调的应用规则。词汇音系学提出音系规则可以运用在语法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即词汇部分和句法部分,适用于对普通话三声变调
学位
长期以来,新闻翻译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现有新闻翻译研究要么只关注语言形式,忽略了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要么缺乏对这些因素有效的分析手段,因而其研究往往流于泛泛的描述。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介入、级差和隐性评价四个维度入手,对《纽约时报》一年间(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涉华报道及其汉译进行了分析,发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分布有以下特点:态度资源中
学位
本篇论文将中国美籍作家严歌苓和苏丹作家阿布蕾拉的作品作平行比较研究,因为她们有相似的个人经历,并且都有对跨文化环境中受压迫的女性境况的深切了解。本文着重探究了两者作品中的共性,其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文化冲突,受到传统思想、父权统治及西方强权的多重束缚,于是她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对自身能力和文化身份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和认同,她们从母国文化中得到慰藉与力量,部分角色在家庭和团体生活中,得到了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 )和汤亭亭(1940- )都是当代美国的少数族裔作家。她们的作品中不乏对少数族裔以及整个人类种族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女性视角,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汤亭亭的《孙行者:他的即兴曲》揭露了男性少数族裔面临的文化身份危机,对其族裔属性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借此为女性少数族裔发声,同时希望通过男性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可以实现两性及族裔之间的和谐。  霍米·巴巴的“第三
“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最先是由十七世纪神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他将这个概念应用在神学思想中,提出由于上帝是全知全能且至善至美的,他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必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上世纪中期,西方逻辑语义学家们把“可能世界”的思想运用到语义研究领域,将其发展为可能世界语义学,以解决与模态断言相关的形式语义问题。20世纪70年代,文艺理论家把哲学可能世界理论应用到文艺理论中,为研究文学话语
《纠正》是乔纳森·弗兰岑比较成熟的作品,描述了上世纪末兰伯特一家五口人在世界快速现代化发展和后资本主义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的荒诞境遇。本文以罗洛·梅的焦虑分析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对《纠正》中焦虑的呈现和思考。论文第一部分分析小说人物对客观世界中科技创新、消费社会扩张、人际关系断裂以及社会和自然环境整体恶化的抗拒;第二部分从内心层面分别剖析兰伯特一家五口人性格焦虑,条件焦虑以及不同程度的自我缺失,总结他
语言焦虑与主体表现是否呈绝对负相关一直是语言焦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区别于前人将口译焦虑视为整体变量的视角,从影响语言焦虑的内部变量信息量着手,优化实验对象选择及实验设置,通过共时性研究探询多级度焦虑与口译表现的相关性。  通过口译实验及被试采访分析发现,在共时性研究中,不同程度的信息量等级会引发被试明显的焦虑感区分度:过高及过低焦虑与口译表现呈负相关,中等焦虑与表现呈正相关。此外,高焦虑和低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总数不断上升,尤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攻读学历,这一趋势有助于双方进行人才交流。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留学生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则关乎到其跨文化适应程度。本文采用了大学生成功压力量表、应对策略简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学术适应量表,对上外来华学历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展开问卷调查。  共有112名答卷人计入了样本分析
学位
老子,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则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虽处于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将“儿童”视为最高的理想人格。老子《道德经》中初生的婴儿,无欲无求,浑朴无知,自在自得,最合于“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然状态;华兹华斯《永生颂》的孩童来自天国,浸润于天国的荣光中,涉世未深,因其不朽的童真被誉为“成人之父”以及“最伟大的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