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及应对策略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mao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总数不断上升,尤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攻读学历,这一趋势有助于双方进行人才交流。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留学生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则关乎到其跨文化适应程度。本文采用了大学生成功压力量表、应对策略简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学术适应量表,对上外来华学历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展开问卷调查。
  共有112名答卷人计入了样本分析,通过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笔者发现答卷人整体的学术适应情况良好,其学术动力比学术风格和学术成就的得分要高。他们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课堂表现。面对压力和问题,参与者更有可能采用二次应对策略。他们从家乡的亲友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特别是情感支持。年龄、是否首次来华、出国经历和语言能力在不同的学术适应变量中有显著的差异性。在相关分析中,初次应对和工具型社会支持与学术成就和学术动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次应对与学术风格呈显著正相关。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对在学习方面具有困难的4名学历留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探索其具体的学术压力及应对方式。
  最后,作者基于调研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改善留学生在行政管理方面得到的帮助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调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祭祖是先秦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不仅涉及一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诗经》祭祖诗记录了周代贵族缅怀先祖、祈求平安乃至于统治邦国的重要过程,是研究周代祭祖活动的经典文献。研究《诗经》中的祭祖诗有利于探究周代文化状态,考察周代社会中的祭祖礼仪、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一般而言,祭祖典礼上所用乐歌属于祭祖诗的范围。同时,其他描写祭祖活动的诗歌也有助于还原先秦的时代风貌,应该也划在祭
学位
三声连读变调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对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变调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调素论、优选论和韵律层级等理论,试图对不同的声调模式进行解释。  本文基于词汇音系学和韵律层级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分析词汇和短语层面的三声变调现象,归纳出普通话三声连读变调的应用规则。词汇音系学提出音系规则可以运用在语法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即词汇部分和句法部分,适用于对普通话三声变调
学位
长期以来,新闻翻译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现有新闻翻译研究要么只关注语言形式,忽略了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要么缺乏对这些因素有效的分析手段,因而其研究往往流于泛泛的描述。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介入、级差和隐性评价四个维度入手,对《纽约时报》一年间(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涉华报道及其汉译进行了分析,发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分布有以下特点:态度资源中
学位
本篇论文将中国美籍作家严歌苓和苏丹作家阿布蕾拉的作品作平行比较研究,因为她们有相似的个人经历,并且都有对跨文化环境中受压迫的女性境况的深切了解。本文着重探究了两者作品中的共性,其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文化冲突,受到传统思想、父权统治及西方强权的多重束缚,于是她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对自身能力和文化身份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和认同,她们从母国文化中得到慰藉与力量,部分角色在家庭和团体生活中,得到了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 )和汤亭亭(1940- )都是当代美国的少数族裔作家。她们的作品中不乏对少数族裔以及整个人类种族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女性视角,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汤亭亭的《孙行者:他的即兴曲》揭露了男性少数族裔面临的文化身份危机,对其族裔属性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借此为女性少数族裔发声,同时希望通过男性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可以实现两性及族裔之间的和谐。  霍米·巴巴的“第三
“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最先是由十七世纪神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他将这个概念应用在神学思想中,提出由于上帝是全知全能且至善至美的,他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必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上世纪中期,西方逻辑语义学家们把“可能世界”的思想运用到语义研究领域,将其发展为可能世界语义学,以解决与模态断言相关的形式语义问题。20世纪70年代,文艺理论家把哲学可能世界理论应用到文艺理论中,为研究文学话语
《纠正》是乔纳森·弗兰岑比较成熟的作品,描述了上世纪末兰伯特一家五口人在世界快速现代化发展和后资本主义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的荒诞境遇。本文以罗洛·梅的焦虑分析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对《纠正》中焦虑的呈现和思考。论文第一部分分析小说人物对客观世界中科技创新、消费社会扩张、人际关系断裂以及社会和自然环境整体恶化的抗拒;第二部分从内心层面分别剖析兰伯特一家五口人性格焦虑,条件焦虑以及不同程度的自我缺失,总结他
语言焦虑与主体表现是否呈绝对负相关一直是语言焦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区别于前人将口译焦虑视为整体变量的视角,从影响语言焦虑的内部变量信息量着手,优化实验对象选择及实验设置,通过共时性研究探询多级度焦虑与口译表现的相关性。  通过口译实验及被试采访分析发现,在共时性研究中,不同程度的信息量等级会引发被试明显的焦虑感区分度:过高及过低焦虑与口译表现呈负相关,中等焦虑与表现呈正相关。此外,高焦虑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