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莫斯科生活五年以上,有长期居留许可或获得俄罗斯国籍的中国人。笔者于2017年3月前往莫斯科,与十余位中国移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对其中十位成年男性移民的访谈记录,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对莫斯科中国移民的文化适应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
生活在莫斯科的中国移民基本分为学生、个体贸易商、中资企业代表、俄资企业雇员等。本文从他们的职业身份、语言学习、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入手,介绍了他们积极融入俄罗斯文化环境的表现。旅俄中国移民创立“俄罗斯中国志愿者联盟”等社团组织,互帮互助,凝心聚力;“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让在俄华人信徒找到归属,给非教徒认识宗教的机会;通过在俄罗斯接受教育,许多移民更加了解俄罗斯国情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1994年起,莫斯科中国移民开始创办媒体,二十多年来,从传统纸媒,到网络论坛,再到新兴自媒体,它们都对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冲突是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本文从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三个角度,利用具体事例展现了莫斯科中国移民遭遇的文化冲突状况。究其原因,本文从语言障碍、认知不足以及中俄文化固有差异三方面加以论述:一些移民在来到俄罗斯之前没有打好语言基础,在俄生活期间也没有对语言加以重视;中俄人民缺乏直接、深度交往的渠道,对彼此仍存有偏见和误解;中俄文化在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某些固有差异,阻碍了彼此的坦诚沟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莫斯科中国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也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适应渠道的多样化和适应难度的减小。总的来说,目前莫斯科中国移民的文化适应状况不甚良好,但随着适应渠道的拓宽、新一代移民的增多,我们对莫斯科中国移民文化适应的前景仍应保持乐观。
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国移民应更加重视语言学习,打破人际沟通和文化理解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冲突时,应求同存异,珍视中俄文化共同之处,学习俄罗斯文化的长处。在文化心理上,应摆脱思维束缚,增强国际视野。在我国国力蒸蒸日上、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移民应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大国国民姿态,勇敢面对文化冲突,推动中俄人民的友谊长存。
生活在莫斯科的中国移民基本分为学生、个体贸易商、中资企业代表、俄资企业雇员等。本文从他们的职业身份、语言学习、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入手,介绍了他们积极融入俄罗斯文化环境的表现。旅俄中国移民创立“俄罗斯中国志愿者联盟”等社团组织,互帮互助,凝心聚力;“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让在俄华人信徒找到归属,给非教徒认识宗教的机会;通过在俄罗斯接受教育,许多移民更加了解俄罗斯国情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1994年起,莫斯科中国移民开始创办媒体,二十多年来,从传统纸媒,到网络论坛,再到新兴自媒体,它们都对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冲突是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本文从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三个角度,利用具体事例展现了莫斯科中国移民遭遇的文化冲突状况。究其原因,本文从语言障碍、认知不足以及中俄文化固有差异三方面加以论述:一些移民在来到俄罗斯之前没有打好语言基础,在俄生活期间也没有对语言加以重视;中俄人民缺乏直接、深度交往的渠道,对彼此仍存有偏见和误解;中俄文化在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某些固有差异,阻碍了彼此的坦诚沟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莫斯科中国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也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适应渠道的多样化和适应难度的减小。总的来说,目前莫斯科中国移民的文化适应状况不甚良好,但随着适应渠道的拓宽、新一代移民的增多,我们对莫斯科中国移民文化适应的前景仍应保持乐观。
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国移民应更加重视语言学习,打破人际沟通和文化理解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冲突时,应求同存异,珍视中俄文化共同之处,学习俄罗斯文化的长处。在文化心理上,应摆脱思维束缚,增强国际视野。在我国国力蒸蒸日上、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移民应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大国国民姿态,勇敢面对文化冲突,推动中俄人民的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