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下汉英状语性从属连词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类型学作为当今三大语言研究范式之一,着眼于寻求人类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共性规律。传统的从属连词研究局限于个体语言内部,类型学视野下的从属连词研究则要关注跨语言的连词类型、语序和隐现特征,以及与其他参项之间的蕴含关系。本文以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和英语中的状语性从属连词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讨论了它们在形态特征、句法功能、语义功能、隐现特征、关联模式、语序类型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背后的动因予以必要的阐释。
  本文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1)进一步厘清类型学视野下从属关系的内涵以及跨语言的编码手段。在类型学看来,从属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功能上的非对称性(asymmetry),这是人类语言在表达两个事件之间关系时所采用的普遍视角之一(Cristofaro2003)。此外,需要从断言性和自主性两个参项来理解非对称性,并将其作为判定从属关系的核心标准。从跨语言的角度看,从属关系主要有三种编码手段:从属连词、特殊动词形式和语序。最后,采用Kortmann(1998)提出的标准分别界定了汉语和英语的从属连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用“倒置关系假说”(Inverse Relation Hypothesis)考察汉英从属连词的形态特征与句法、语义多功能性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总结两者的共性和差异。研究表明,汉英从属连词的句法多功能性符合该假说的界定,单元连词倾向于多种句法功能,而多元连词几乎没有。然而,汉英从属连词的语义多功能性不太符合该假说的界定。就汉语而言,不同的从属关系由不同的连词来标记,一个连词只能表达一种语义关系。就英语而言,少数连词出现了表达几种语义功能的情况。受此启发,本文基于小样本建构了从属连词的语义图,发现“时间”关系是从属连词语义多功能模式的基础和来源,在人类的概念认知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3)摆脱“汉语从属连词倾向于隐、英语从属连词倾向于现”的思维定势,详细探讨汉英从属连词的隐现规律及其动因。实际上,汉英从属连词都存在必现、可隐可现和必隐三种模式,并且各自都有不同的使用条件。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从属连词可隐可现的条件是使用在常态语义关系和常态句法结构中,必现和必隐的条件是使用在非常态语义关系和非常态句法结构中。两者的差异在于,汉语从属连词必现的条件比英语更加复杂,而英语从属连词必隐的条件比汉语更加复杂。这种差异的背后是音节和韵律、认知、语用等层面的因素。而且,常态、非常态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对从属连词隐现的影响,在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其他语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4)通过对汉语从属连词的关联模式特别是语序倾向性的考察,验证了Greenberg(1966)提出的共性13、共性14和共性15。在对LCMC语料库和FLOB语料库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归纳出汉语和英语四种主要从属连词的语序倾向性。按照从属连词的前置倾向性为标准,它们表现出如下一致的等级序列:条件连词>让步连词>原因连词>目的连词。序列越往左,连词前置的倾向性越高;序列越往右,连词前置的倾向性越低。也就是说,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条件连词前置的倾向性最高,目的连词前置的倾向性最低。而且,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正好对上述三条共性给予了注解。
  5)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从属连词的语序特征,特别以让步连词为个案讨论了从属连词与基本语序和介词语序之间的和谐性。首先在探讨让步句内涵和演化路径的基础上,阐明了让步连词的语义来源及其多维特征。然后,以让步连词为代表,深入考察来自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乌拉尔语系等六大语系的42种语言(包括SOV、SVO、VSO三种主要的语序类型),以此分析从属连词的语序与基本语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属连词的前置和后置与VO、OV语序之间具有和谐性。此外,从属连词与介词语序也具有和谐性。联系项原则的制约、介-连兼类词的共时并存、介词和从属连词的历时演化,是两者语序和谐最重要的三个动因。
其他文献
三声连读变调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对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变调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调素论、优选论和韵律层级等理论,试图对不同的声调模式进行解释。  本文基于词汇音系学和韵律层级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分析词汇和短语层面的三声变调现象,归纳出普通话三声连读变调的应用规则。词汇音系学提出音系规则可以运用在语法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即词汇部分和句法部分,适用于对普通话三声变调
学位
长期以来,新闻翻译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现有新闻翻译研究要么只关注语言形式,忽略了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要么缺乏对这些因素有效的分析手段,因而其研究往往流于泛泛的描述。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介入、级差和隐性评价四个维度入手,对《纽约时报》一年间(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涉华报道及其汉译进行了分析,发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分布有以下特点:态度资源中
学位
本篇论文将中国美籍作家严歌苓和苏丹作家阿布蕾拉的作品作平行比较研究,因为她们有相似的个人经历,并且都有对跨文化环境中受压迫的女性境况的深切了解。本文着重探究了两者作品中的共性,其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文化冲突,受到传统思想、父权统治及西方强权的多重束缚,于是她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对自身能力和文化身份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和认同,她们从母国文化中得到慰藉与力量,部分角色在家庭和团体生活中,得到了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 )和汤亭亭(1940- )都是当代美国的少数族裔作家。她们的作品中不乏对少数族裔以及整个人类种族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女性视角,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汤亭亭的《孙行者:他的即兴曲》揭露了男性少数族裔面临的文化身份危机,对其族裔属性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借此为女性少数族裔发声,同时希望通过男性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可以实现两性及族裔之间的和谐。  霍米·巴巴的“第三
“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最先是由十七世纪神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他将这个概念应用在神学思想中,提出由于上帝是全知全能且至善至美的,他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必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上世纪中期,西方逻辑语义学家们把“可能世界”的思想运用到语义研究领域,将其发展为可能世界语义学,以解决与模态断言相关的形式语义问题。20世纪70年代,文艺理论家把哲学可能世界理论应用到文艺理论中,为研究文学话语
《纠正》是乔纳森·弗兰岑比较成熟的作品,描述了上世纪末兰伯特一家五口人在世界快速现代化发展和后资本主义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的荒诞境遇。本文以罗洛·梅的焦虑分析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对《纠正》中焦虑的呈现和思考。论文第一部分分析小说人物对客观世界中科技创新、消费社会扩张、人际关系断裂以及社会和自然环境整体恶化的抗拒;第二部分从内心层面分别剖析兰伯特一家五口人性格焦虑,条件焦虑以及不同程度的自我缺失,总结他
语言焦虑与主体表现是否呈绝对负相关一直是语言焦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区别于前人将口译焦虑视为整体变量的视角,从影响语言焦虑的内部变量信息量着手,优化实验对象选择及实验设置,通过共时性研究探询多级度焦虑与口译表现的相关性。  通过口译实验及被试采访分析发现,在共时性研究中,不同程度的信息量等级会引发被试明显的焦虑感区分度:过高及过低焦虑与口译表现呈负相关,中等焦虑与表现呈正相关。此外,高焦虑和低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总数不断上升,尤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攻读学历,这一趋势有助于双方进行人才交流。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留学生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则关乎到其跨文化适应程度。本文采用了大学生成功压力量表、应对策略简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学术适应量表,对上外来华学历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展开问卷调查。  共有112名答卷人计入了样本分析
学位
老子,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则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虽处于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将“儿童”视为最高的理想人格。老子《道德经》中初生的婴儿,无欲无求,浑朴无知,自在自得,最合于“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然状态;华兹华斯《永生颂》的孩童来自天国,浸润于天国的荣光中,涉世未深,因其不朽的童真被誉为“成人之父”以及“最伟大的哲
学位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其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分析特朗普推特中含有“中国”或“中国人”推文及其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也关注特朗普在针对中国的推特中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其个人价值判断,以及如何评价人,事,物。  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是最主要的部分,主要关注说话者的感受,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判断以及事物鉴赏等,分别对应态度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即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反映的是说话者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