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呈指数上升。来自家庭成员的照护是我国老年人最广泛的照护选择。众多研究表明,来自家庭的照护可以延缓老人失能,降低照护成本。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和以家属照护为主的养老模式,使得在探索正式照护模式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励家庭,提高家属照护的供给和质量,从而强化居家照护的基础作用。国内外长期照护研究领域对家属照护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较少涉及探索影响家属照护的因素和提升路径,未系统回答我国家庭成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提升策略。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65周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现状,分析影响家属照护现状的因素,探索提升我国居家失能老人家属照护的提升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水平,帮助解决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二手数据分析法,在前期研究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中国老年健康调查2018年数据集”(CLHLS),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现状及影响因素。样本的纳入标准包括:居住在家、拥有家属照护、轻度失能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不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标准的样本都会被剔除,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样本量为1750。主要的结果变量是家属照护现状五个维度的内容:生活照护人员、情感支持、照护时间、照护者表现评价、照护需求满足程度。主要的自变量包括失能老人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主要的统计学分析包括:对居家失能老人的一般资料特征、家属照护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差异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家属照护现状的影响。
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1750个居家失能老人中,68.7%为女性,未上过学的老人占71.6%,中、重度失能老人占所有失能老人的53.6%。自评社会经济条件比同地区好的老人占17.1%,46.0%的失能老人有退休金或者养老金。老人们的生活照护和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其次是配偶,90.1%的老人对家属照护者表现评价良好,50.5%的老人认为目前的家属照护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果显示,居住在城市和镇的居家失能老人、居住在城市和乡的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情感支持、照护时间、照护需求满足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P=0.001)、情感支持(P<0.001)、照护时间(P<0.001)、照护者表现评价(P<0.001)、照护需求满足度(P<0.001)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经济条件好和条件差的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者表现(P<0.001)、照护需求满足度(P<0.001)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人员类别与性别、年龄有关;情感支持来源与性别、社会经济条件、居住地有关;家属照护时间与性别、年龄、失能等级、居住地区有关。男性(OR=1.58,P=0.033)、居住在城市(OR=1.91,P=0.001)的失能老人得到更长家属照护时间的概率大。79周岁及以下(OR=0.43,P=0.030)、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OR=0.17,P<0.001;OR=0.45,P<0.001)的老人更可能得到短时间的家属照护时间。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照护者表现评价与失能程度、社会养老保障、自评社会经济条件、照护时间有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满足程度与失能程度、社会经济条件、居住地区、照护者表现有关。重度失能(OR=2.23,P<0.001)、自评社会经济条件差(OR=5.02,P<0.001)的失能老人其照护者表现评价差的风险高。有社会养老保障(OR=0.60,P=0.008)、接受到72小时及以上家属照护时间(OR=0.49,P=0.002)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好的照护者表现评价。中度、重度失能(OR=1.77,P<0.001;OR=2.59,P<0.001)、自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差(OR=2.80,P<0.001;OR=4.81,P<0.001)、居住在乡(OR=1.53,P=0.010)、照护者表现评价差(OR=4.37,P<0.001)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未完全满足的风险高。
结论及建议
结论:本研究发现老人们的生活照护和情感支持主要依靠子女,其次是配偶,绝大部分老人对家属照护者的表现评价良好,且认为目前的家属照护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失能老人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家属照护现状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建议:积极构建面向家属照护支持的社会政策,如为失能老人家属照护者提供带薪照护假期、照护补贴、照护公共设施等多样、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支持家庭为本制定我国的长期照护政策,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支持家属照护者;加强乡镇地区的照护公共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减小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和生活资源在城乡间的差距;加强家属照护者的专业培养;增强社区对家属照护的辅助能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呈指数上升。来自家庭成员的照护是我国老年人最广泛的照护选择。众多研究表明,来自家庭的照护可以延缓老人失能,降低照护成本。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和以家属照护为主的养老模式,使得在探索正式照护模式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励家庭,提高家属照护的供给和质量,从而强化居家照护的基础作用。国内外长期照护研究领域对家属照护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较少涉及探索影响家属照护的因素和提升路径,未系统回答我国家庭成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提升策略。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65周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现状,分析影响家属照护现状的因素,探索提升我国居家失能老人家属照护的提升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水平,帮助解决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二手数据分析法,在前期研究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中国老年健康调查2018年数据集”(CLHLS),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现状及影响因素。样本的纳入标准包括:居住在家、拥有家属照护、轻度失能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不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标准的样本都会被剔除,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样本量为1750。主要的结果变量是家属照护现状五个维度的内容:生活照护人员、情感支持、照护时间、照护者表现评价、照护需求满足程度。主要的自变量包括失能老人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主要的统计学分析包括:对居家失能老人的一般资料特征、家属照护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差异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家属照护现状的影响。
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1750个居家失能老人中,68.7%为女性,未上过学的老人占71.6%,中、重度失能老人占所有失能老人的53.6%。自评社会经济条件比同地区好的老人占17.1%,46.0%的失能老人有退休金或者养老金。老人们的生活照护和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其次是配偶,90.1%的老人对家属照护者表现评价良好,50.5%的老人认为目前的家属照护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果显示,居住在城市和镇的居家失能老人、居住在城市和乡的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情感支持、照护时间、照护需求满足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P=0.001)、情感支持(P<0.001)、照护时间(P<0.001)、照护者表现评价(P<0.001)、照护需求满足度(P<0.001)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经济条件好和条件差的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属照护者表现(P<0.001)、照护需求满足度(P<0.001)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人员类别与性别、年龄有关;情感支持来源与性别、社会经济条件、居住地有关;家属照护时间与性别、年龄、失能等级、居住地区有关。男性(OR=1.58,P=0.033)、居住在城市(OR=1.91,P=0.001)的失能老人得到更长家属照护时间的概率大。79周岁及以下(OR=0.43,P=0.030)、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OR=0.17,P<0.001;OR=0.45,P<0.001)的老人更可能得到短时间的家属照护时间。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照护者表现评价与失能程度、社会养老保障、自评社会经济条件、照护时间有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满足程度与失能程度、社会经济条件、居住地区、照护者表现有关。重度失能(OR=2.23,P<0.001)、自评社会经济条件差(OR=5.02,P<0.001)的失能老人其照护者表现评价差的风险高。有社会养老保障(OR=0.60,P=0.008)、接受到72小时及以上家属照护时间(OR=0.49,P=0.002)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好的照护者表现评价。中度、重度失能(OR=1.77,P<0.001;OR=2.59,P<0.001)、自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差(OR=2.80,P<0.001;OR=4.81,P<0.001)、居住在乡(OR=1.53,P=0.010)、照护者表现评价差(OR=4.37,P<0.001)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未完全满足的风险高。
结论及建议
结论:本研究发现老人们的生活照护和情感支持主要依靠子女,其次是配偶,绝大部分老人对家属照护者的表现评价良好,且认为目前的家属照护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失能老人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家属照护现状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建议:积极构建面向家属照护支持的社会政策,如为失能老人家属照护者提供带薪照护假期、照护补贴、照护公共设施等多样、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支持家庭为本制定我国的长期照护政策,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支持家属照护者;加强乡镇地区的照护公共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减小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和生活资源在城乡间的差距;加强家属照护者的专业培养;增强社区对家属照护的辅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