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叶甙R增加C57小鼠腹侧中脑及PC12细胞酪氨酸羟化酶表达的作用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叶甙R1(Suavissimoside R1,S.R1)是我室从茅莓提取物中纯化出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我室前期研究显示,甜叶甙R1对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以及MPP+诱导的大鼠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模型除了可保护神经元外,还可增加PD模型小鼠纹状体DA含量,但是这些效应的机制尚未清楚。 本课题采用正常C57小鼠及PC1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甜叶甙R1增加DA含量的可能机制。由于TH是DA合成的限速酶,我们主要研究甜叶甙R1对TH表达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甜叶甙R1提高TH表达量的细胞作用机制。 (一)甜叶甙R1对正常小鼠腹侧中脑TH、p—PKC、PKC、p=PKA、PKA、p—ERK和ERK蛋白含量的作用 实验方法:甜叶甙R1以0.5mg/kg剂量分别给予正常小鼠口服灌胃1,3,5,10天,并设立相同天数的溶剂对照组。取小鼠腹侧中脑组织,用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TH、p—PKC、PKC、p—PKA、PKA、p—ERK和ERK蛋白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甜叶甙R1处理1,3,5和10天后,分别对TH蛋白与内参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p—PKC与PKC、PKC与GAPDH、p—PKA与PKA、PKA与GAPDH、p—ERK和ERK、ERK和GAPDH进行光密度值分析,将得到的比值与相应天数溶剂对照组的比值做统计学分析,发现小鼠的腹侧中脑TH蛋白、p—PKC、PKC、p—PKA、PKA和ERK蛋白均有所增加:TH蛋白分别增加了9%,46%(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0%(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54%;p—PKC分别增加了6%,63%,85%(p<0.05)和10%;PKC分别增加了72%,27%,146%(p<0.05)和28%,p—PKA分别增加了10%,7%,45%(p<0.05)和18%;PKA分别增加了24%,22%,45%(p<0.05)和31%;ERK分别增加了61%,36%,51%(p<0.05),和29%。其中处理5天的小鼠腹侧中脑TH、p—PKC、PKC、p—PKA、PKA和ERK增加最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提示甜叶甙R1可以增加小鼠腹侧中脑TH、p—PKC、PKC、p—PKA和PKA蛋白量。 (二)细胞学实验 1.甜叶甙R1对NGF(50ng/mL)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TH蛋白表达量的作用 1.1甜叶甙R1对分化的PC12细胞TH蛋白表达的时效关系 实验方法:以120μM的甜时甙R1分别作用分化的PC12细胞1d,2d,3d,4d,5d,6d,并设立相应天数等体积的DMSO溶剂对照组,用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TH蛋白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相应天数溶剂对照组相比,120μM甜叶甙R1作用6d时可以上调MGF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TH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0%(p<0.05)。 1.2甜时甙 R1对分纯的PC12细胞硼蛋白表达的量效关系 实验方法:分别以20μM,60μM,120μM,240μM的甜叶甙R1作用分化的PC12细胞6d,用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TH蛋白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60μM,120μM,240μM的甜叶甙R1处理6d,分别使PC12细胞的TH蛋白增加0.4%、19.9%(p<0.05)和11%。 2.甜叶甙R1对NGF(50ng/mL)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TH、p—PKC(β11)/PKC的作用 实验方法:120μM甜叶甙R1作用分化的PC12细胞6d,用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TH、p—PKC(β11)/PKC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20μM甜叶甙R1处理6d,可使TH蛋白上调23.8%(p<0.05),p—PKC(β11/PKC增加了9.9%(p>0.05)。 3.GF109203X拮抗甜叶甙R1增加分化的PC12细胞TH表达量的作用 实验方法:120μM甜叶甙R1与分化的PC12细胞孵化3天后再加入特异的PKC抑制剂2μM GF109203X培养3天,用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TH蛋白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甜叶甙R1组TH上调23.5%(p<0.05),GF109203X+R1组TH增加2.6%(p>0.05 vs control;p<0.05 vs S.R1)。 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得出:(1)甜叶甙R1可以增加正常小鼠腹侧中脑TH、p—PKC、PKC、p—PKA和PKA蛋白表达量。(2)120μM的甜叶甙R1作用6d可以上调NGF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中的TH蛋白,2μM特异性PKC抑制剂GF109203X会阻断S.R1上调作用;以上结果提示甜叶甙R1增高TH含量的作用可能与激活PKC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  疟疾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巨大,特别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和特殊地理位置,疟疾疫情非常严峻。耐药性疟原虫更是给疟疾流行国家与地区卫生健康事业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抗疟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流行情况的调查,对疟疾药物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①对非洲赤道几内亚地区进行恶性疟
颈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出现最早期的一类,是影响现代坐姿工作人群生活质量的特殊疾病,难以根治,极易反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学习的质量。基于以上前提,为了发掘出更先进优效的针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特地设计出以下临床试验。  目的:  本研究运用了临床科研方法、医学统计软件,采用了标准化的中医病症疗效评定以及VAS、NPQ、NDI等评定量表,建立标准严谨的临床疗效实验以探讨平衡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
目的:  通过运用刮痧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并与口服乳癖消对比,观察和探讨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确切疗效,为刮痧治疗乳腺增生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从佛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及各内科病房及门诊选取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乳腺增生病患者6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刮痧疗法,每次刮痧总时间45分钟,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口服乳癖消,一次
在民国时期的中医,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改变、新式中医教育模式的诞生、医学期刊的出现、针灸的复兴、西方思维的冲击、战争的威胁和破坏等多个因素影响,令他们无论在对疾病的理解、诊治方法,以至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交流等都有明显的改变,形成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阶段。  中风病的诊治历代医家研究甚多,在民国时期的中医对中风病各个范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与现今的中风病诊治比较却有不少差异,这些理论
学位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邻椎骨折的防治对策。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6年12月因新发单节段OVCF入住广东省中医院总院脊柱科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患者共198例,随访12-24月,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电子病历和影像学资料(华海影像系统),根据随
目的:  通过评估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和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探究术前营养不良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关联性,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点。  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二科收住入院的老年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入院后即通过术前简易营养评估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
学位
目的:  探索中医体质类型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局报告的影响力,为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提醒人们发挥中医体质调节优势以及将患者结局报告作为评价标准对中医药发展的独特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自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住院部就诊的、经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信息、体质判定结果、患者结局报告情况,运用统计的方法判断不同体质的患者结局报告是否
目的:  蛋白去乙酰化酶9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s9Gene,HDAC9)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欧洲人群体(3548名IS患者及5972名对照)中筛选出的与缺血性卒中的易感性具有相关性的基因。国内有针对北方人群的研究提示其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作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没有以南方人群为研究人群的相关研究,也没有
研究目的: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以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被以核小体为单位切成梯状片段(ladder)、细胞缩小,最终形成凋亡小体等形态变化为特征。细胞凋亡除了在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外,大量证据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狭窄、高血压等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细胞凋亡的细胞内信息传导途径
学位
p21WAF1/CIP1作为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抑制剂是细胞周期的重要调节子,其蛋白水平受转录水平和蛋白酶体控制。p21在翻译后易经过泛素依赖和非依赖的途径被蛋白酶体降解,因此蛋白不稳定。目前,p21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比较成熟,而p21翻译后水平调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我们鉴定了多功能蛋白Nucleophosmin(NPM)/B23能够结合p21并能增强其稳定性。首先,我们用免疫共沉淀和G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