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的使用对混合痔术后创面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高频电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肛肠手术之中,尤其是应用于混合痔痔核的剥离、切除及术野止血之中,对于简化手术程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具有优势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电刀的不规范及过度使用现象时有发生。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高频电刀的使用对混合痔术后创面相关指标的影响,将高频电刀组与传统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创面水肿、皮桥坏死率、痊愈时间、肛门功能等指标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使用高频电刀行Milligan-Morgan术的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方法:选取2018年06月01日-2018年09月30日在深圳宝安中医院(集团)肛肠科就诊的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混合痔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刀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电凝止血,对照组用传统方法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可吸收线缝扎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换药、中药熏洗坐浴、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治疗期间保持所有可能对试验造成影响的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并于术后第一、三、五、七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疼痛、水肿情况,术后第五天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皮桥坏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并于术后三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相关指标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配合完成实验研究,无术中、术后及后期治疗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①依据(VAS)评分标准,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评分分别为(3.78±1.55)、(3.10±1.56),P=0.06>0.05,无统计学差异性,术后第三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08±1.68)、(3.13±1.49),P=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88±1.83)、(2.98±1.41),求得P=0.02<0.05,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3.95±1.56)、(2.78±1.41),P=0.00,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创面水肿评分分别为(2.15±1.68)、(1.60±1.66),P=0.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三天评分分别为(2.80±1.93)、(1.93±1.75),P=0.04<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分别为(3.55±1.70)、(2.73±1.66),P=0.03<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水肿评分分别为(3.66±1.68)、(2.80±1.57),P=0.02<0.05,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③术后第五天比较两组患者肛门保留皮肤桥情况,治疗组有6例患者创面所保留皮肤及粘膜桥发生不同程度坏死,而对照组病例无坏死情况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026,取P=0.03<0.05,故认为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皮肤桥坏死情况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对比,治疗组为(33.05±2.98),对照组为(31.60±3.15),P=0.04<0.05,故认为在创面痊愈时间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术后三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治疗组患者发生肛门狭窄2例,后经手法扩肛痊愈,而对照组无肛门狭窄病例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494>0.05,故认为两组患者在肛门功能(狭窄概率)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性。
  结论:
  本试验研究设计及所选术式是科学、安全、有效的。经试验对比、数据统计分析,总体上对照组(传统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创面疼痛、皮桥坏死率、水肿发生率、创面痊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治疗组(高频电刀组),在对肛门功能影响方面,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该研究说明以传统手术方式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更能使患者受益,需提倡推广,同时在混合痔的治疗上需降低对高频电刀的依赖性,尽可能避免电刀的不规范使用,并将其附加效应所致伤害降至最低。
其他文献
目的:  本文拟以失眠患者为对象,以神经影像学为平台,通过健脑安神针刺法治疗,以尾状核为种子区,观察基于尾状核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动态变化,以此探讨本方法治疗失眠的神经影像学机理。  方法:  本研究共招募志愿者58例,失眠治疗组29例,在招募到失眠患者之后,再招募与治疗组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9例。治疗组每天针刺治疗一次,10天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两个疗程后共
目的:观察“嗅三针”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滴鼻建立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  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嗅三针组(XSZ)、左旋多巴组(L-DOPA)各10只。空白组小鼠两侧鼻孔滴入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均以脂多糖滴鼻。两侧鼻孔各滴5μL,2次/d,持续滴3
学位
目的:  考察在坐骨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电针对实验性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轴突再生修复因子Cdc42、Rac1、RhoA表达变化的影响及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探讨电针促进坐骨神经损伤轴突再生修复的可能性机制,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的依据。  方法:  将120只清洁级别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4组,分三个疗程,每疗程
学位
目的:  探讨“通调针法”电针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可能机理。  方法:  将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进行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4组各12只。各模型组大鼠以雌二醇联用黄体酮造模法持续肌注30日;空白对照组以0.9%NaCl溶液持续肌注30日,以完成造模及干预对照。造模结束当日根据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乳头高度、直径的变化,在确定造模成功后,开始治疗。空
学位
目的:基于“少阳主枢”理论基础,观察通利枢机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以及科学依据。  方法: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中风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黛力新治疗,每天早、中各1次,1片/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通利枢机针刺法治疗,取穴:风池、阳陵泉、绝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通络益肾方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足细胞自噬异常及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该方能否通过改善足细胞自噬,减轻足细胞损伤,维持足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发挥肾保护机制,为该方防治DN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确定通络益肾方干预剂量。SD雄性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通络益肾方水煎液(高、中、低)灌胃,制备含药血清。采用CCK-8法检测足细胞凋亡情况,最终确定大鼠灌胃剂量为通络益肾方中剂量(2
目的: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医案的核心药物和证型进行收录并提炼,进行关联性研究,从而挖掘和探讨叶氏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分析归纳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将其继承发展,运用于现今的临床研究中,为中医理论及中医诊疗体系提供依据和思路。  方法:  将《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中的医案进行收集记录,分别整理其证型、方药,建立Excel数据库,将其导入SPSS2
目的:对194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梳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理论发展历程,搭建慢性乙型肝炎诊疗理论框架,提炼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的新理论及新观点。  方法:检索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论著,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筛选,对合格文献进行研读。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194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检索数据库以中国知网为主,万方、维普
目的:观察通浊降脂汤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基本生理情况及对生化指标的影响,验证“通浊降脂汤”的有效性;并与传统健脾化痰的治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证明“通浊降脂”理论的可行性;研究高脂血症与PCSK9、LDL-R蛋白表达间的关系,以及通浊降脂汤对肝脏细胞中PCSK9、LDL-R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究“通浊降脂汤”的作用靶点及起效机制。  方法:采用高脂奶粉代替饮用水的方法造模28天后开始药物干预;药物分别选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胰岛素、炎症因子及胰腺PI3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探讨泻心汤对胃肠湿热型T2DM大鼠的炎症因子与PI3K信号通路的影响,并对泻心汤干预该信号通路的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购买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72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进行喂养,经喂养8周后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腹腔注射,建立2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换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