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高频电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肛肠手术之中,尤其是应用于混合痔痔核的剥离、切除及术野止血之中,对于简化手术程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具有优势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电刀的不规范及过度使用现象时有发生。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高频电刀的使用对混合痔术后创面相关指标的影响,将高频电刀组与传统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创面水肿、皮桥坏死率、痊愈时间、肛门功能等指标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使用高频电刀行Milligan-Morgan术的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方法:选取2018年06月01日-2018年09月30日在深圳宝安中医院(集团)肛肠科就诊的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混合痔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刀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电凝止血,对照组用传统方法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可吸收线缝扎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换药、中药熏洗坐浴、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治疗期间保持所有可能对试验造成影响的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并于术后第一、三、五、七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疼痛、水肿情况,术后第五天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皮桥坏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并于术后三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相关指标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配合完成实验研究,无术中、术后及后期治疗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①依据(VAS)评分标准,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评分分别为(3.78±1.55)、(3.10±1.56),P=0.06>0.05,无统计学差异性,术后第三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08±1.68)、(3.13±1.49),P=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88±1.83)、(2.98±1.41),求得P=0.02<0.05,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3.95±1.56)、(2.78±1.41),P=0.00,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创面水肿评分分别为(2.15±1.68)、(1.60±1.66),P=0.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三天评分分别为(2.80±1.93)、(1.93±1.75),P=0.04<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分别为(3.55±1.70)、(2.73±1.66),P=0.03<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水肿评分分别为(3.66±1.68)、(2.80±1.57),P=0.02<0.05,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③术后第五天比较两组患者肛门保留皮肤桥情况,治疗组有6例患者创面所保留皮肤及粘膜桥发生不同程度坏死,而对照组病例无坏死情况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026,取P=0.03<0.05,故认为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皮肤桥坏死情况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对比,治疗组为(33.05±2.98),对照组为(31.60±3.15),P=0.04<0.05,故认为在创面痊愈时间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术后三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治疗组患者发生肛门狭窄2例,后经手法扩肛痊愈,而对照组无肛门狭窄病例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494>0.05,故认为两组患者在肛门功能(狭窄概率)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性。
结论:
本试验研究设计及所选术式是科学、安全、有效的。经试验对比、数据统计分析,总体上对照组(传统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创面疼痛、皮桥坏死率、水肿发生率、创面痊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治疗组(高频电刀组),在对肛门功能影响方面,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该研究说明以传统手术方式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更能使患者受益,需提倡推广,同时在混合痔的治疗上需降低对高频电刀的依赖性,尽可能避免电刀的不规范使用,并将其附加效应所致伤害降至最低。
方法:选取2018年06月01日-2018年09月30日在深圳宝安中医院(集团)肛肠科就诊的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混合痔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刀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电凝止血,对照组用传统方法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野可吸收线缝扎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换药、中药熏洗坐浴、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治疗期间保持所有可能对试验造成影响的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并于术后第一、三、五、七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疼痛、水肿情况,术后第五天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皮桥坏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并于术后三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相关指标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配合完成实验研究,无术中、术后及后期治疗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①依据(VAS)评分标准,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评分分别为(3.78±1.55)、(3.10±1.56),P=0.06>0.05,无统计学差异性,术后第三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08±1.68)、(3.13±1.49),P=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88±1.83)、(2.98±1.41),求得P=0.02<0.05,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3.95±1.56)、(2.78±1.41),P=0.00,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创面水肿评分分别为(2.15±1.68)、(1.60±1.66),P=0.1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三天评分分别为(2.80±1.93)、(1.93±1.75),P=0.04<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五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分别为(3.55±1.70)、(2.73±1.66),P=0.03<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水肿评分分别为(3.66±1.68)、(2.80±1.57),P=0.02<0.05,统计学差异较明显。③术后第五天比较两组患者肛门保留皮肤桥情况,治疗组有6例患者创面所保留皮肤及粘膜桥发生不同程度坏死,而对照组病例无坏死情况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026,取P=0.03<0.05,故认为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皮肤桥坏死情况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创面痊愈时间对比,治疗组为(33.05±2.98),对照组为(31.60±3.15),P=0.04<0.05,故认为在创面痊愈时间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术后三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治疗组患者发生肛门狭窄2例,后经手法扩肛痊愈,而对照组无肛门狭窄病例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精确检验,精确Sig(双侧)P值=0.494>0.05,故认为两组患者在肛门功能(狭窄概率)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性。
结论:
本试验研究设计及所选术式是科学、安全、有效的。经试验对比、数据统计分析,总体上对照组(传统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创面疼痛、皮桥坏死率、水肿发生率、创面痊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治疗组(高频电刀组),在对肛门功能影响方面,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该研究说明以传统手术方式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更能使患者受益,需提倡推广,同时在混合痔的治疗上需降低对高频电刀的依赖性,尽可能避免电刀的不规范使用,并将其附加效应所致伤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