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医案的核心药物和证型进行收录并提炼,进行关联性研究,从而挖掘和探讨叶氏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分析归纳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将其继承发展,运用于现今的临床研究中,为中医理论及中医诊疗体系提供依据和思路。
方法:
将《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中的医案进行收集记录,分别整理其证型、方药,建立Excel数据库,将其导入SPSS23.0及IBMSPSSModeler14.1进行频数、频率、聚类分析(平方Euclidean距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叶天士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
结果:
1.一般资料结果:咳嗽医案共152例,证型分布频数前五位的为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热犯肺证、肝肾阴虚证、痰热郁肺(热邪壅肺)证。中药使用统计分析显示共使用方药138种,出现频次15次(含)以上者为杏仁、沙参、大枣、生甘草、桑叶、炙甘草、麦冬、茯苓、桂枝、薏苡仁、白芍、贝母、生姜、人参、玉竹。药物种类频次分析显示: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物种类为补气药、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药味、归经频次分析显示:药性频次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寒、温、平,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8.7%;药味前三位为甘、苦、辛,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5.0%;归经前五位为肺、脾、胃、心、肾,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5.9%。
2.方剂聚类结果:1)多以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治疗寒伤卫阳咳嗽,有津伤者多加天花粉。2)多以四君子汤加陈皮(异功散)治疗劳伤气弱咳嗽。3)多以小青龙汤去麻黄、桂枝、细辛治疗咳不得卧,劳伤阳虚;肝逆肺郁者可加石膏。4)多以复脉汤去辛温药味治疗阴伤咳嗽,重者可加清营分热的药物如玄参、竹叶心、百合。5)多以《金匮》麦门冬汤滋养胃阴治疗久疟伤阴、燥邪伤阴之咳。6)多以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为养阴主方加减使用。7)多以杏仁、紫苏、通草为主方,加减治疗咳嗽有痰。8)多以麻杏石甘汤加薏苡仁为主方,加减治疗肺内伏邪有热的咳嗽。9)多以桑叶、杏仁、贝母、薏苡仁为主方,或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甘草为主方,加减治疗风温咳嗽。10)治疗风温袭肺咳嗽之症,除用解表清热及止咳药外,多用清热利尿药物如芦根、通草等。11)暑热入肺常以六一散配合杏仁加减用药。12)中焦有痞热而咳者多以山栀、豆豉、杏仁、瓜蒌皮、郁金为主方加减,痰多配合三子养亲汤。13)多以都气丸治疗肺肾两虚之咳。
3.药物聚类结果:叶氏治疗咳嗽时用药聚类结果共分为十二类:第一类:桑叶、沙参;第二类:炙草、大枣;第三类:茯苓、薏苡仁;第四类:黄芪、饴糖、白芍、桂枝;第五类:玉竹、人参、天花粉;第六类:桔梗、橘红、石膏、蔗浆、扁豆、茯神;第七类:薄荷、连翘、滑石;第八类: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熟地、五味子;第九类:半夏、粳米;第十类:郁金、淡豆豉、瓜蒌皮;第十一类:麻仁、生地、当归;第十二类:莱菔子、白芥子、苏子。
4.咳嗽证药关联分析结果:肺气虚证关联药物:白芍、桂枝、炙甘草、大枣;肺阴虚证关联药物:沙参、麦冬、生甘草;风热犯肺证关联药物:贝母、杏仁。
5.因子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中提取出的9个公因子为F1: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白芍、桂枝、贝母、桑叶、沙参、茯苓、黄芪、白术、饴糖;F2:杏仁、茯苓、黄芪、熟地、山药、五味子、饴糖;F3:杏仁、桔梗、贝母、甘草、沙参、连翘、麦冬、半夏、人参、粳米、蔗浆、扁豆;F4:桔梗、甘草、桑叶、沙参、半夏、人参、粳米、扁豆、蔗浆、石膏、玉竹;F5:生姜、人参、茯苓、五味子、白术、石膏、饴糖;F6:薏苡仁、桔梗、连翘、麦冬、扁豆、石膏、玉竹;F7:花粉、桔梗、橘红、滑石;F8:薏苡仁、甘草、桑叶、橘红、连翘、滑石;F9:贝母、石膏。
结论:
1.叶天士治疗咳嗽善用养阴生津药。
2.活用《伤寒杂病论》等经方方药治咳。
3.善用桂枝汤类方加减治咳。
4.善用《金匮》麦门冬汤加减治咳。
5.治咳注重顾护脾胃以养后天之本
6.治咳重视补肾益精以滋先天之本。
7.用药轻清,药食同源。
8.多顾护阴液,防燥伤阴。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医案的核心药物和证型进行收录并提炼,进行关联性研究,从而挖掘和探讨叶氏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分析归纳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将其继承发展,运用于现今的临床研究中,为中医理论及中医诊疗体系提供依据和思路。
方法:
将《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中的医案进行收集记录,分别整理其证型、方药,建立Excel数据库,将其导入SPSS23.0及IBMSPSSModeler14.1进行频数、频率、聚类分析(平方Euclidean距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叶天士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
结果:
1.一般资料结果:咳嗽医案共152例,证型分布频数前五位的为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热犯肺证、肝肾阴虚证、痰热郁肺(热邪壅肺)证。中药使用统计分析显示共使用方药138种,出现频次15次(含)以上者为杏仁、沙参、大枣、生甘草、桑叶、炙甘草、麦冬、茯苓、桂枝、薏苡仁、白芍、贝母、生姜、人参、玉竹。药物种类频次分析显示: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物种类为补气药、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药味、归经频次分析显示:药性频次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寒、温、平,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8.7%;药味前三位为甘、苦、辛,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5.0%;归经前五位为肺、脾、胃、心、肾,占总数的累计百分比约为85.9%。
2.方剂聚类结果:1)多以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治疗寒伤卫阳咳嗽,有津伤者多加天花粉。2)多以四君子汤加陈皮(异功散)治疗劳伤气弱咳嗽。3)多以小青龙汤去麻黄、桂枝、细辛治疗咳不得卧,劳伤阳虚;肝逆肺郁者可加石膏。4)多以复脉汤去辛温药味治疗阴伤咳嗽,重者可加清营分热的药物如玄参、竹叶心、百合。5)多以《金匮》麦门冬汤滋养胃阴治疗久疟伤阴、燥邪伤阴之咳。6)多以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为养阴主方加减使用。7)多以杏仁、紫苏、通草为主方,加减治疗咳嗽有痰。8)多以麻杏石甘汤加薏苡仁为主方,加减治疗肺内伏邪有热的咳嗽。9)多以桑叶、杏仁、贝母、薏苡仁为主方,或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甘草为主方,加减治疗风温咳嗽。10)治疗风温袭肺咳嗽之症,除用解表清热及止咳药外,多用清热利尿药物如芦根、通草等。11)暑热入肺常以六一散配合杏仁加减用药。12)中焦有痞热而咳者多以山栀、豆豉、杏仁、瓜蒌皮、郁金为主方加减,痰多配合三子养亲汤。13)多以都气丸治疗肺肾两虚之咳。
3.药物聚类结果:叶氏治疗咳嗽时用药聚类结果共分为十二类:第一类:桑叶、沙参;第二类:炙草、大枣;第三类:茯苓、薏苡仁;第四类:黄芪、饴糖、白芍、桂枝;第五类:玉竹、人参、天花粉;第六类:桔梗、橘红、石膏、蔗浆、扁豆、茯神;第七类:薄荷、连翘、滑石;第八类: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熟地、五味子;第九类:半夏、粳米;第十类:郁金、淡豆豉、瓜蒌皮;第十一类:麻仁、生地、当归;第十二类:莱菔子、白芥子、苏子。
4.咳嗽证药关联分析结果:肺气虚证关联药物:白芍、桂枝、炙甘草、大枣;肺阴虚证关联药物:沙参、麦冬、生甘草;风热犯肺证关联药物:贝母、杏仁。
5.因子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中提取出的9个公因子为F1: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白芍、桂枝、贝母、桑叶、沙参、茯苓、黄芪、白术、饴糖;F2:杏仁、茯苓、黄芪、熟地、山药、五味子、饴糖;F3:杏仁、桔梗、贝母、甘草、沙参、连翘、麦冬、半夏、人参、粳米、蔗浆、扁豆;F4:桔梗、甘草、桑叶、沙参、半夏、人参、粳米、扁豆、蔗浆、石膏、玉竹;F5:生姜、人参、茯苓、五味子、白术、石膏、饴糖;F6:薏苡仁、桔梗、连翘、麦冬、扁豆、石膏、玉竹;F7:花粉、桔梗、橘红、滑石;F8:薏苡仁、甘草、桑叶、橘红、连翘、滑石;F9:贝母、石膏。
结论:
1.叶天士治疗咳嗽善用养阴生津药。
2.活用《伤寒杂病论》等经方方药治咳。
3.善用桂枝汤类方加减治咳。
4.善用《金匮》麦门冬汤加减治咳。
5.治咳注重顾护脾胃以养后天之本
6.治咳重视补肾益精以滋先天之本。
7.用药轻清,药食同源。
8.多顾护阴液,防燥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