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杂种优势的成功利用和杂交水稻的推广对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应用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本课题针对一种新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基因进行研究,为开发新的杂交品种奠定理论基础。考察了不育基因的基本性状,发现不育的成熟花药发生畸变,而花粉粒形状不规则,无内含物,在I2-KI染色中呈碘败,整株不结实。对不同杂交类型后代的分离比进行调查,可育表型与不育表型比例分别为3.19:1和3.06:1,χ2=1.98<6.64(χ2 0.011),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3:1的比例,因此推断该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属于孢子体型CMS,且恢复基因是单基因显性遗传。利用分子标记对恢复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基因定位在标记WID61和CAP53-Fok I之间约49Kb的区间内。对定位区间的序列注释进行搜索,发现有2个预测基因与育性恢复相关,分别为Cg1和Cg2,通过将恢复型和不育型进行测序并分析序列,初步推论Cg2为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最后确定还需要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