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207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继先秦以后两湖之地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主要表现为大家、流派林立,作家作品繁富。从明初的易代老臣刘三吾、“台阁体”代表杨溥,到以宰相主持文柄的李东阳和“茶陵派”、再到“后七子”的吴国伦以及复古派后期殿军李维桢,以至公安三袁、竟陵锺、谭,还有明末的陶汝鼐、杜濬等等,均是明代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甚至引领一时文学潮流的重要人物。不仅如此,明代湖广作家传世作品丰富,是浙江、南直以外又一作家作品高产地之一。
  论文首次对湖广明代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罗与研究,并揭示出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搜罗,包括通志、地方志、诗文集等,共收集到有诗文集或文学作品存世的明代湖广作家768人,并访查其存世着述与文集290余种。并以地域为区划,作家为单位,对768位作家的生平、着述和文学创作情况一一提要叙录。进而,在这些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有完整文学着述传世的153位作家中,遴选出近约80位既具有典型时代共性又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为主要叙述依据和研究对象,对明代湖广文坛的历时与地域发展面貌进行综合论述,追求尽可能客观展现明代湖广作家文学创作实践原貌。
  纵观明代湖广文坛,历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阶梯势的递增繁荣,且每阶段均有在其时声望、影响较大的作家。正统以前的湖广文坛是其发展中最薄弱的阶段,相较於江浙、闽粤的繁盛,此时湖广作家作品数量均较少,文坛发展的主导力多以政治因素为主。正统至正德是湖广文坛的发展期,也是有明一代唯一一个湖南文学成就高於湖北的阶段,此时湖广籍的作家与文坛发展多以李东阳为轴心。正德以後直至明末,是湖广作家作品质与量、文坛地位均迅速提升的繁荣期,尤其是万、启祯期间,家族作家繁盛,且有吴国伦、李维桢、“三袁”、锺、谭诸位具有主柄文坛实力的文学大家相继崛起,一时形成“诗教以楚人为政”的盛势;与此同时,湖广地域内作家间的相交交游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典型如启祯间盛极一时的“竟陵”思潮,单与谭元春相交相善的湖广名士就几遍两湖之地。进入崇祯年间,两湖之地较早就被卷入明末的战乱硝烟中,这样的历史背景基本决定了明末湖广文坛的发展面貌——作家组成多为抗节义士,文学作品多为爱国悲歌;另一方面,与明末仍持续发展的作家人数不相协的是,此时期存世作品文集数量急速回落,此点亦与明末湖广之地长达约40年的战乱有直接关系。
  明代湖广作家及文学的地域特征也尤为显着:一是大家林立、流派与群体作家异常繁盛,且引领时代文学潮流。二是明代湖广作家为官者居多,达530余位,且多武将名臣,为官四品以上达250余人,约占作家总数1/3。三是明代湖广作家传世文集中多以诗文为主,鲜少有小说、戏曲;讲学传道、公文疏牍的数量倒尤为可观,此点与湖广作家的政治身份有直接关系。四是亢直义士、狂狷志士颇多,气节尤盛,楚人风采彰着。五是文化家族繁盛,尤其是正德以后,成为明代湖广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一切从作家传世作品入手,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全面考查和研究,综合展现有明一代三百年湖广文坛的文学面貌和地域特色,是本文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择偶行为一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对择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择偶的需求互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择偶不仅是一种静态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以往研究较多集中于择偶的静态现象,如择偶偏好等。近年来,由Leary所提出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择偶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为研究动态的择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
学位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为自己做决策,而且要为他人做决策或提供建议,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时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新近的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们根据对客体的建构而非客体本身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而对客体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实际特征,而且取决于个体与该客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心理距离可能是理解自我-他
人们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信息的洞察程度的倾向就是被洞悉错觉,以往研究证明被洞悉错觉现象广泛存在于人际互动领域。当人们站在他人立场来判断他人对自我信息的觉察程度时容易受白我知觉的影响,做出的自我中心式的判断结果,产生被洞悉错觉,个体的自我知觉对被洞悉错觉影响很大。特质自尊是影响人们自我知觉的重要因素,自尊水平对个体的被洞悉错觉有什么影响,以往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这一点。因此本研究探讨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
学位
在社会两难困境中,如何使人们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如慈善基金的捐赠、无偿献血、扶贫助残等,通过这种多数人的合作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或者使集体利益达到最大化,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两难其本质在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个体在社会两难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是一种集体利益的体现,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倾向的体现,其本质也在于牺牲个人利益,从集体利益的角度作出抉择。现有大量研究己经表明个体的价值取向、
视频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各年龄阶段的游戏者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也始终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类型视频游戏对游戏者的影响可通过一般学习模型(General Learning Model, GLM )予以解释。基于GLM,视频游戏对游戏者影响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游戏内容。暴力性视频游戏中的暴力性内容可提高游戏者的攻击性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相应地,亲社会视频游戏则可提高游戏者的亲社会性认知、情感
学位
认知损害有关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研究由来己久,但尚未找到有效防治途径,因而认知损害的保护性因素——活动参与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深入探讨活动参与同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前人关于活动参与及认知损害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96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编制了信效度较好的《老年人活动参与问卷》,考察了老年人活动参与及认知损害的现状,探讨了不同活动类型对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