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决策差异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的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为自己做决策,而且要为他人做决策或提供建议,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时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新近的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们根据对客体的建构而非客体本身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而对客体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实际特征,而且取决于个体与该客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心理距离可能是理解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重要变量。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的决策研究已在时间距离和假设性维度发现了心理距离影响决策建构水平的证据。根据建构水平理论,心理距离的4个维度在认知上是相互联系的,可能有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社会距离维度上也可能存在决策的心理距离效应;此外,建构水平启动也会影响个体对心理距离的估计,但建构水平启动对决策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影响问题尚未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两项研究六项实验探讨了社会距离对决策建构水平的影响,以及建构水平启动对决策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无论是为自己决策还是为他人决策,也无论是抽象的高水平建构启动还是具体的低水平建构启动,选项的高水平建构特征在决策中的6权重均大于低水平建构特征。
  (2)社会距离影响高水平建构特征与低水平建构特征在决策中的相对权重,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选项的高水平建构特征在决策中的权重增加,而低水平建构特征在决策中的权重减小。
  (3)建构水平启动对决策建构水平的社会距离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随着建构水平的提高,选项的高水平建构特征在为自我和他人决策中的权重增加,而低水平建构特征在为自我和他人决策中的权重减小。
其他文献
当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视野中的一些剌激或事件时,往往不能觉察或意识到视野中额外的、显著的,但完全可见的刺激或事件的现象称之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blindness,简称IB)(Mack&Rock,1998),而其中额外的、显著的刺激称之为非期望刺激。前人对无意视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非期望刺激的大小、形状、颜色、速度等物理特征上的研究;被试性格、情绪状态等个体差异上的研究;还考察了
学位
择偶行为一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对择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择偶的需求互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择偶不仅是一种静态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以往研究较多集中于择偶的静态现象,如择偶偏好等。近年来,由Leary所提出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择偶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为研究动态的择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