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基于隐藏和传达内部信息双重维度的探讨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58901937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信息的洞察程度的倾向就是被洞悉错觉,以往研究证明被洞悉错觉现象广泛存在于人际互动领域。当人们站在他人立场来判断他人对自我信息的觉察程度时容易受白我知觉的影响,做出的自我中心式的判断结果,产生被洞悉错觉,个体的自我知觉对被洞悉错觉影响很大。特质自尊是影响人们自我知觉的重要因素,自尊水平对个体的被洞悉错觉有什么影响,以往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这一点。因此本研究探讨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同时结合社会评价情境,考察自尊对被洞悉辛苦觉的影响。
  本文通过两项研究,五项实验分别从个体向他人隐藏自己的内部信息,以及向他人传达自己的内部信息两种情形下,考察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以及在高低社会评价条件下,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
  1、自尊水平对个体的被洞悉错觉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预测主要是通过自我能力感成分起作用。
  2、在隐藏条件下,个体的自尊水平对被洞悉错觉有负向预测作用,即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被洞悉错觉水平反而越高。在高、低两种社会评价条件下,低自尊者的被洞悉错觉都要高于高自尊者。低自尊者的被洞悉错觉水平在高、低社会评价条件下有差异,低自尊者在高社会评价条件下的被洞悉错觉水平要比低社会评价条件下的高,而高自尊者的被洞悉错觉水平在两种条件下没有差异。
  3、在传达条件下,自尊水平对被洞悉错觉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被洞悉错觉越高。在高、低两种社会评价条件下,高自尊者的被洞悉错觉水平要高于低自尊者。被试在低社会评价条件下的被洞悉错觉水平要高于其在高社会评价条件下的被洞悉错觉水平。
其他文献
当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视野中的一些剌激或事件时,往往不能觉察或意识到视野中额外的、显著的,但完全可见的刺激或事件的现象称之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blindness,简称IB)(Mack&Rock,1998),而其中额外的、显著的刺激称之为非期望刺激。前人对无意视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非期望刺激的大小、形状、颜色、速度等物理特征上的研究;被试性格、情绪状态等个体差异上的研究;还考察了
学位
择偶行为一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对择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择偶的需求互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择偶不仅是一种静态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以往研究较多集中于择偶的静态现象,如择偶偏好等。近年来,由Leary所提出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择偶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为研究动态的择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
学位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为自己做决策,而且要为他人做决策或提供建议,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时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新近的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们根据对客体的建构而非客体本身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而对客体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实际特征,而且取决于个体与该客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心理距离可能是理解自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