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同一性与身份凸显对社会两难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两难困境中,如何使人们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如慈善基金的捐赠、无偿献血、扶贫助残等,通过这种多数人的合作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或者使集体利益达到最大化,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两难其本质在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个体在社会两难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是一种集体利益的体现,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倾向的体现,其本质也在于牺牲个人利益,从集体利益的角度作出抉择。现有大量研究己经表明个体的价值取向、惩罚、反馈对社会两难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较少有研究涉及道德同一性对社会两难合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与自我相关的道德启动和"撤除奖惩"范式,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分析道德同一性、身份凸显对社会两难合作行为的影响,重点探讨道德同一性与身份凸显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社会两难抉择的影响。整个研究由兰部分组成:研究一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验证与自我相关的道德启动对不同道德同一性个体两难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二探讨不同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在身份凸显效应下其社会两难合作行为的差异,研究三综合探讨道德启动、身份凸显对不同道德同一性个体两难合作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1)不同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在社会两难情境中其合作行为有显著差异:高道德同一性的个体相比于低道德同一性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合作行为。
  (2)道德启动可以增加道德同一性的暂时通达性,促进不同道德同一性个体的两难合作水平,相比于高道德同一性个体,低道德同一性个体在道德启动条件下合作行为有更多的提高;道德同一性在道德启动与社会两难合作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
  (3)在社会两难情境中身份凸显可以促进个体的两难合作水平:凸显合作和凸显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个体的两难合作行为。
  (4)不同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受身份凸显效应的影响不同:凸显合作可以有效促进高道德同一性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合作行为,对低道德同一性的个体无显著影响:凸显不合作者可以有效促进低道德同一性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合作行为,对高道德同一性的个体无显著影响。
  (5)在社会两难困境中高道德同一性个体更多地关注集体利益,倾向于在社会公示榜下进行捐赠;低道德同一性个体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倾向于在社会光荣榜的条件下进行捐赠。
  (6)在身份凸显之前,通过道德启动任务,可以促进不同道德同一性个体的两难合作水平,道德同一性、身份凸显、道德启动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两难合作水平。
  (7)相比于身份凸显,道德启动对不同道德同一性个体的合作行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可以促进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其他文献
择偶行为一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对择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择偶的需求互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择偶不仅是一种静态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以往研究较多集中于择偶的静态现象,如择偶偏好等。近年来,由Leary所提出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择偶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为研究动态的择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
学位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为自己做决策,而且要为他人做决策或提供建议,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时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新近的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们根据对客体的建构而非客体本身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而对客体的建构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实际特征,而且取决于个体与该客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心理距离可能是理解自我-他
人们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信息的洞察程度的倾向就是被洞悉错觉,以往研究证明被洞悉错觉现象广泛存在于人际互动领域。当人们站在他人立场来判断他人对自我信息的觉察程度时容易受白我知觉的影响,做出的自我中心式的判断结果,产生被洞悉错觉,个体的自我知觉对被洞悉错觉影响很大。特质自尊是影响人们自我知觉的重要因素,自尊水平对个体的被洞悉错觉有什么影响,以往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这一点。因此本研究探讨特质自尊对被洞悉错觉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