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整理总结中医有关“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结合中西医对肝纤维化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探讨研究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作用机制。收集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患者的门诊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回顾性总结郝建梅主任医师“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更好的对其学术思想及经验进行学习和传承。
对象:本资料均来源于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郝建梅主任医师门诊处方,符合研究标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和首诊处方。
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各代医家对其理论的继承创新,临床新用。查询归纳传统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基于以上文献基础,将归纳整理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诊疗经验。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证型统计分析、频数分析、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后的治疗肝纤维化处方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实现从数据录入到管理分析再到结果展示的完整数据挖掘过程。分析总结导师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为郝建梅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借鉴及传承奠定基础。
结果:结合“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的新见解,临床新用及中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和诊疗方法,郝建梅主任医师认为相火产生于肝肾二部,它是为人体提供生命能量的“火”,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相火理论产生的是以朱丹溪《格致余论》和《相火论》中有关的相火理论为基础,结合肝木易生火热之邪的生理特点及多年的中医肝病临床诊疗经验,按照肝纤维化患者病理特点和肝病的发展过程,将肝纤维化分为肝郁脾虚证(郁热相火)、湿热蕴结证(湿热相火)、气滞血瘀证(瘀热相火之实证)、气虚血瘀证(瘀热相火之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相火),并确立疏肝通络,祛湿通络,行气通络,养血通络,柔肝通络的治则。分别以和肝通络汤、桃红化浊汤、疏肝化瘀汤、疏络化纤汤、柔肝补肾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本研究共收集郝建梅主任医师基于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五种证型中的门诊处方200张,其中肝郁脾虚证29次,湿热蕴结证55次,气滞血瘀证68次,气虚血瘀证30次,肝肾阴虚证18次,五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湿热蕴结证次之。肝郁脾虚证(郁热相火)从药物频次上看,醋北柴胡、炙甘草、炒白芍、茯苓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从四气上温、平、寒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辛为多,归经上以肝、脾、胃经为主。湿热蕴结证(湿热相火)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是桃仁、佩兰、醋郁金、茯苓、炒薏苡仁等,从四气上寒、平、温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上以胃、肝、脾经为主。气滞血瘀证(瘀热相火之实证)从药物频次上看,醋北柴胡、炒白芍、鸡内金、炙甘草、茯苓、郁金、香橼、醋鳖甲、丹参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从四气上温、平、寒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辛、甘、苦为多,归经上仍然以肝、脾、胃经为主。气虚血瘀证(瘀热相火之虚证)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是黄芪、醋鳖甲、炒鸡内金、桑椹,从四气上寒、平、温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咸为多,归经上以肝、肾、脾经为主。肝肾阴虚证(阴虚相火)从药物频次上看,生地黄、麦冬、北沙参、当归、枸杞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从四气上寒、平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为多,归经上以肝、肾、心经为主。以上结果均从分析的数据上体现了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
结论:相火理论内涵丰富,有着充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郝建梅主任医师创新性的将相火理论应用于肝纤维化的诊疗过程中,将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用相火理论去认识和辨证治疗,其不仅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更是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补充。为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中医学肝病治疗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对象:本资料均来源于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郝建梅主任医师门诊处方,符合研究标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和首诊处方。
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各代医家对其理论的继承创新,临床新用。查询归纳传统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基于以上文献基础,将归纳整理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诊疗经验。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证型统计分析、频数分析、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后的治疗肝纤维化处方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实现从数据录入到管理分析再到结果展示的完整数据挖掘过程。分析总结导师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为郝建梅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借鉴及传承奠定基础。
结果:结合“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的新见解,临床新用及中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和诊疗方法,郝建梅主任医师认为相火产生于肝肾二部,它是为人体提供生命能量的“火”,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相火理论产生的是以朱丹溪《格致余论》和《相火论》中有关的相火理论为基础,结合肝木易生火热之邪的生理特点及多年的中医肝病临床诊疗经验,按照肝纤维化患者病理特点和肝病的发展过程,将肝纤维化分为肝郁脾虚证(郁热相火)、湿热蕴结证(湿热相火)、气滞血瘀证(瘀热相火之实证)、气虚血瘀证(瘀热相火之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相火),并确立疏肝通络,祛湿通络,行气通络,养血通络,柔肝通络的治则。分别以和肝通络汤、桃红化浊汤、疏肝化瘀汤、疏络化纤汤、柔肝补肾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本研究共收集郝建梅主任医师基于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五种证型中的门诊处方200张,其中肝郁脾虚证29次,湿热蕴结证55次,气滞血瘀证68次,气虚血瘀证30次,肝肾阴虚证18次,五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湿热蕴结证次之。肝郁脾虚证(郁热相火)从药物频次上看,醋北柴胡、炙甘草、炒白芍、茯苓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从四气上温、平、寒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辛为多,归经上以肝、脾、胃经为主。湿热蕴结证(湿热相火)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是桃仁、佩兰、醋郁金、茯苓、炒薏苡仁等,从四气上寒、平、温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上以胃、肝、脾经为主。气滞血瘀证(瘀热相火之实证)从药物频次上看,醋北柴胡、炒白芍、鸡内金、炙甘草、茯苓、郁金、香橼、醋鳖甲、丹参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从四气上温、平、寒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辛、甘、苦为多,归经上仍然以肝、脾、胃经为主。气虚血瘀证(瘀热相火之虚证)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是黄芪、醋鳖甲、炒鸡内金、桑椹,从四气上寒、平、温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咸为多,归经上以肝、肾、脾经为主。肝肾阴虚证(阴虚相火)从药物频次上看,生地黄、麦冬、北沙参、当归、枸杞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从四气上寒、平性药味居多,五味上以甘、苦为多,归经上以肝、肾、心经为主。以上结果均从分析的数据上体现了郝建梅主任医师应用相火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
结论:相火理论内涵丰富,有着充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郝建梅主任医师创新性的将相火理论应用于肝纤维化的诊疗过程中,将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用相火理论去认识和辨证治疗,其不仅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更是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补充。为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中医学肝病治疗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