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污水厂位于大型印染产业集聚区内,主要处理来自以印染企业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根据国家标准及当地政府地区行业整治提升方案文件,要求印染废水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到COD≤60mg/L。为了实现达标排放,该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又面临着巨大的提标改造压力,急需进行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
本文以该污水厂现有工艺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印染废水出水COD降至60mg/L以下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成本,对臭氧氧化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探索适合该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的最佳深度处理工艺路线。
作者首先总结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常见工艺,并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了臭氧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试验表明,COD去除率基本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臭氧的利用率ΔCOD/O3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反应30min,臭氧有效投加量88.2mg/L,COD去除率34%,单位臭氧COD去除量ΔCOD/O3为0.46。双氧水、MnOx/γ-Al2O3固体催化剂对臭氧氧化印染废水都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弱碱性环境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
本次研究设计了多个以臭氧工艺为主体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通过臭氧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某公司的O3/H2O2-Microchannel微管式高级氧化污水处理中试装置对二沉池和气浮出水进行臭氧双氧水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的处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臭氧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使用两级臭氧接触反应塔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可行性。试验显示该工艺方法难以达到出水COD≤60mg/L以下的目标。通过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试试验,经测算本方案直接运行成本为1.5元/吨左右。最优条件下,当进水COD为95.4mg/L时,出水COD可降至56mg/L。若进水COD偏高,则出水COD仍达不到低于60mg/L的目标,需增加进一步强化措施。通过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试试验,研究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和耐COD负荷冲击能力。当该系统进水COD均值达140mg/L左右,最大进水COD不超过150mg/L的情况下,经过该两级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系统后,均能达到最终出水COD稳定小于60mg/L的设计目标,色度、SS等其他指标也均能符合要求。当进水COD值不超过150mg/L时,其运行成本约为1.5元/吨。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比较适合作为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路线。
本文以该污水厂现有工艺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印染废水出水COD降至60mg/L以下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成本,对臭氧氧化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探索适合该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的最佳深度处理工艺路线。
作者首先总结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常见工艺,并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了臭氧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试验表明,COD去除率基本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臭氧的利用率ΔCOD/O3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反应30min,臭氧有效投加量88.2mg/L,COD去除率34%,单位臭氧COD去除量ΔCOD/O3为0.46。双氧水、MnOx/γ-Al2O3固体催化剂对臭氧氧化印染废水都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弱碱性环境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
本次研究设计了多个以臭氧工艺为主体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通过臭氧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某公司的O3/H2O2-Microchannel微管式高级氧化污水处理中试装置对二沉池和气浮出水进行臭氧双氧水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的处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臭氧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使用两级臭氧接触反应塔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可行性。试验显示该工艺方法难以达到出水COD≤60mg/L以下的目标。通过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试试验,经测算本方案直接运行成本为1.5元/吨左右。最优条件下,当进水COD为95.4mg/L时,出水COD可降至56mg/L。若进水COD偏高,则出水COD仍达不到低于60mg/L的目标,需增加进一步强化措施。通过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试试验,研究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和耐COD负荷冲击能力。当该系统进水COD均值达140mg/L左右,最大进水COD不超过150mg/L的情况下,经过该两级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系统后,均能达到最终出水COD稳定小于60mg/L的设计目标,色度、SS等其他指标也均能符合要求。当进水COD值不超过150mg/L时,其运行成本约为1.5元/吨。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比较适合作为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