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某企业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qwerty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污水厂位于大型印染产业集聚区内,主要处理来自以印染企业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根据国家标准及当地政府地区行业整治提升方案文件,要求印染废水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到COD≤60mg/L。为了实现达标排放,该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又面临着巨大的提标改造压力,急需进行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
  本文以该污水厂现有工艺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印染废水出水COD降至60mg/L以下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成本,对臭氧氧化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探索适合该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的最佳深度处理工艺路线。
  作者首先总结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常见工艺,并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了臭氧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试验表明,COD去除率基本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臭氧的利用率ΔCOD/O3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反应30min,臭氧有效投加量88.2mg/L,COD去除率34%,单位臭氧COD去除量ΔCOD/O3为0.46。双氧水、MnOx/γ-Al2O3固体催化剂对臭氧氧化印染废水都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弱碱性环境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
  本次研究设计了多个以臭氧工艺为主体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通过臭氧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某公司的O3/H2O2-Microchannel微管式高级氧化污水处理中试装置对二沉池和气浮出水进行臭氧双氧水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的处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臭氧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中试试验,验证了使用两级臭氧接触反应塔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可行性。试验显示该工艺方法难以达到出水COD≤60mg/L以下的目标。通过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试试验,经测算本方案直接运行成本为1.5元/吨左右。最优条件下,当进水COD为95.4mg/L时,出水COD可降至56mg/L。若进水COD偏高,则出水COD仍达不到低于60mg/L的目标,需增加进一步强化措施。通过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试试验,研究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和耐COD负荷冲击能力。当该系统进水COD均值达140mg/L左右,最大进水COD不超过150mg/L的情况下,经过该两级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系统后,均能达到最终出水COD稳定小于60mg/L的设计目标,色度、SS等其他指标也均能符合要求。当进水COD值不超过150mg/L时,其运行成本约为1.5元/吨。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两级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比较适合作为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路线。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论文基于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三屯碑站站后折返线区间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监控量测方法,分析了不同隔墙支护方案下围岩和结构变形、受力特性,优化了三联拱隧道的隔墙支护方案,明确了三联拱隧道各特征施工阶段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对比分析了小间距隧道侧洞掌子面不同距离施工效果,优化了小间距隧道施工方案,明确了小间距隧道各特征施工阶段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论,对连接段三
学位
论文以深圳地铁6号线6101标羊台山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预测、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方式,研究了新建TBM隧道下穿广深港高铁客运专线隧道施工稳定性以及双护盾TBM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两个工程重难点问题,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  (1)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建隧道下穿施工时对上部既有隧道沉降预测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际,新建TBM双线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既有高铁隧道产生的变形均在施工控制范
学位
在楼盖体系中采用模块化预制装配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构件工厂化生产的要求,极大的推动建筑的工业化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模块化预制组合单元的装配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楼盖,该楼盖适用于多高层密柱框筒钢结构体系,但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楼盖的运输受车辆运输尺寸限制,故跨度稍大的装配楼盖一般都是由几块楼盖单元拼装而成。在拼装的过程中产生的拼装缝影响装配楼盖平面内受力性能及刚性性能,与整体现浇楼盖存在较大差别。 
C系列氧化物的光谱是该文研究的重点.该文首先对C系列氧化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对称性,反应活性,分子稳定性,分子极性,红外光谱及电子光谱等诸多方面研究了CO(n=2ˉ5)的异构体.先通过分析色谱的结果或根据文献,确定应当 研究的构型;然后通过理论计算,用半经验AMI方法对CO、CO、CO和CO可能的几种异构体的构型进行几何全优化,计算了能量和分子偶极矩, 探讨了分子的稳定性;之后又计算了它们的
学位
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巨大发现,除临床使用外,在预防和治疗动物传染性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抗生素被大量地应用于农业和养殖等领域,并通过畜禽与水产养殖废水废物以及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料排放、粪便农用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随着抗生素在各行各业的频繁使用甚至是长期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为自身基因突变和耐药基因的获得,其中耐药基因的
学位
抗生素在医疗、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大规模无节制的使用,致使抗生素的污染暴露具有“低剂量和混合存在”等特点,给环境生物以及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威胁。低剂量的抗生素暴露会对细菌的多种生理指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Hormesis效应;多种抗生素的混合的暴露会随着剂量和时间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联合毒性效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多未知的威胁;同时抗生素的暴露下细菌的耐药途径和机制也一直没有探明。因此
学位
在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采用化学合成手段生产抗生素的过程中,企业会产生含有抗生素以及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制药工业废水,其中氮、磷污染物也相对较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需要妥善的进行处置。以头孢制药行业为例,目前企业通常采用以常规生物处理手段为主,化学氧化手段为辅的方法处理头孢制药废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头孢制药废水得到了治理,但是限于常规活性污泥并不能接受废水中存在大量头孢类抗生素活性结构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