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雅》相关论文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
明人赵谦《声音文字通》的卷数,过去有不同的说法,文章指出该书应为12卷本,而且内容可能不是“韵谱”。
In the past, there we......
通过分析方以智"因声求义"的实践,认为方氏不但在"因声求义"的范围上大大超过前代,而且在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并且由于其对古音学的......
方以智的《通雅》已广泛运用"考古"、"审音"的方法研究古音.考古包括考析古书异文、历代反切、声训、方言、韵脚字、金石古文异体......
方以智《通雅》堪称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治学的核心在小学,而其小学的核心又在音学。在古音学方面,他有七个方面的重要成绩;在研求古......
方以智《通雅》的学术方法可以概括为“贯通经史”与“折衷古今”,这与明末清初诸考据大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是一致的,反映......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
明末学者方以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代表作《通雅》,内容、分目仿《尔雅》之例,而又有所革新。《通雅》分目上的革新不仅反映了方以智......
《通雅》是一部“仿雅”式的训诂学著作,该书完成于明朝末年,是方以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五十二卷,卷首三卷,不计入正文。收录并......
《通雅》是明末方以智费数十年之力而著成的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全书借鉴《尔雅》分目、释词之例,贯穿“因声知义”原则,考证名物......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
【正】 根据错误的联想,将本来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试图解释一些词的得义之由,称做俗语源。《鸡肋篇》卷中:“绍兴四年,大飨明......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在其《通雅》中大量使用音训,并力求使音义关系的研究科学化。他明确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主张,对清代训诂......
方以智(1611-1672)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家,一生坎坷,半世为僧。虽逢乱世,依然潜心学术,博览群书,著述繁......
<正> 洪门,又称天地会,是一个被史学家称为明末清初的“民族革命集团”。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
《通雅》是“仿雅”式的“百科全书”,立足《通雅》的语言材料,从训释的对象和训释的内容两个方面举例,证明《通雅》的训诂内容是广泛......
<正> 方言是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方性变体。一种方言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流行,作为该地区人民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不仅有语......
<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别的且不论,各处的风俗,在饮食生活上就有充分的体现。不同饮食风俗的养成,与物产有很大关系,如北方......
本文主要介绍当前<通雅>研究的现状及作者在进行<通雅>研究中的一些先期成果:<通雅>命名的原因和它在"雅"学史上的地位.......
<正>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擅长篆书,仿李斯,书法变化开合,独创一格,人称"笔虎",自谓"斯翁......
<正>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善,颇有值得我们注意......
<正>于慎行(1545~1608),字无垢,谥文定,东阿(今山东省平阴县境内)人,万历朝官至东阁大学士,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
《通雅》在训诂学上,重倡“因声求义”,并有很好的实践。方法论上,眼光独到,超过前人甚至乾嘉学者,训诂理念亦与乾嘉学者相近。在......
近年來,《通雅》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界對《通雅》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研究內容不斷加深。本文從名物訓詁......
《通雅》是方以智語言文字方面的傑出著作,内容非常廣泛,涉及了社會方方面面。該書旨在探求經籍之原本真意,使其意義通達明瞭,在明代有......
本文运用现代语源学的理论,对《通雅》的语源研究从二个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根据音近义通理论对《通雅》所涉及的同源词进行了......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此时期,大量的佛经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不少新因素。为此,对当时译经中的......
<正>人生有许多机缘,有的是自己能够把握的,有的则是时代使然。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全靠天时地利人和。我与语文结缘很简单。以1994......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
因声求义,亦即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一方法萌芽于先秦,到两汉广泛使用.一般以为,刘熙《释名》趋于泛滥,宋代右......
方以智在《通雅》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方言学理论,这些理论以今灭的学术眼光来看,也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中一些观点还富有借鉴意义。......
【正】 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字密之,晚号无可道人,是十七世纪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有《通雅》、《药地......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通过与刘熙“声训”、王圣美“右文说”及陈第、杨慎等的对比,系统论述了方以智“因声求义”的理论。认为刘熙“......